重慶向西 跨省域都市圈的探索之路

鳥瞰高竹新區
2022年8月,《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印發,標志著重慶都市圈正式從“規劃圖”邁向“實景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見勢成效。值得注意的是,《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將四川廣安納入了重慶都市圈,成為全國第二個、中西部第一個跨省域都市圈,為探索跨省域同城化新路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加強成渝兩地“雙核”聯動、“雙圈”互動注入了強勁動力。
【現場見聞】
高竹新區,川渝共建的試驗田
新年伊始,位於四川廣安與重慶渝北交界處的高竹新區,貨車穿梭來往,工廠機械轟鳴,生產如火如荼。在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泛著銀光的氮氣彈簧在生產線不斷產出,等待裝車轉運。隨著新區發展,公司與川渝兩地市場聯系越發緊密,重慶的訂單紛至沓來,最多的時候一天有1200件。
“以前辦稅要開車50分鐘去廣安鄰水縣城辦稅大廳,如果涉及跨省業務,還要再到重慶去。”四川龍擎汽車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感慨,“現在辦稅路程隻有5分鐘,再也不用兩頭跑了。”這背后,正是全國首個實體化運行的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打通跨省域辦稅服務“最后一公裡”,為在川渝兩地發展的企業保駕護航。
在新區公交車站,家在重慶的四川瑞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小劉正排隊等候上車。在這裡,“川渝20路”跨省公交高峰期每隔半小時便發出一班,讓生活在重慶,工作在四川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在南北大道三期鄰水段工地現場,工人們正馬不停蹄搶抓工期。作為連接新區與重慶中心城區的大通道,南北大道三期全部建成后,從高竹新區到重慶主城區僅需半小時。
實現運行管理、規劃編制、開發建設、基礎配套、資源要素“五個一體化”,推進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域行政壁壘基本破除……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高竹新區見証著重慶都市圈跨省域同城化發展的步伐。
2022年8月,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個跨省域都市圈規劃《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發布,頗受人們關注的是四川廣安全域納入規劃范圍,成為全國唯一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
廣安是四川的地級市,但與重慶聯系比較緊密。空間距離上,廣安是四川離重慶中心城區最近的地級市﹔交通通勤上,渝廣之間僅1小時車程,渝西高鐵建成后,廣安站到重慶中心城區僅20分鐘﹔經濟融合上,廣安50%工業配套重慶,60%游客來自重慶,70%以上的農副產品銷往重慶,每年有大量人員在重慶購房、上學、就醫。
“長期以來,廣安都受到重慶作為超大城市和經濟中心的輻射,廣安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有先天條件和發展基礎。”廣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偉表示。
2023年1月13日,重慶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都市圈各地區合作,支持廣安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加快川渝高竹新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構建主城都市區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發展格局。“重慶將奮力抓好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性進展。”
【新聞縱深】
“提質”“擴面” 拓展輻射范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都市圈建設是推進區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
推動廣安全面融入,是重慶都市圈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處長王波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重慶都市圈對內重在“提質”,對外重在“擴面”,體現外延式發展導向,充分對接成都平原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黔中城市群等川黔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西北向聯動遂寧、內江、資陽等地一體化發展,北向聯動南充、達州、巴中等地一體化發展,西南向聯動瀘州、自貢、宜賓等地一體化發展,東北向聯動墊江、梁平、豐都、忠縣等地一體化發展,南向聯動遵義等黔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東南向聯動武隆等周邊區(市、縣)一體化發展,逐步擴大重慶中心城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范圍,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專家訪談】
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詹懿:
重慶、成都兩大都市圈 邁入雙向奔赴新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都市圈建設是推進區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提速……重慶西擴、成都東進,隨著重慶都市圈的劃定,兩地都市圈進入雙向奔赴、協同配合的新階段。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空間輻射范圍較廣,單一的城市無法有效輻射帶動全域發展,必須以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為核心相向發力。兩地都市圈產業發展能級相近、步調一致,共同形成“雙人抬轎”之勢,雙城經濟圈建設更容易行穩致遠。
【記者手記】
從一枝獨秀到抱團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既是黨中央的重大部署,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說,過去一個城市僅靠聚焦主業就能一枝獨秀,那麼在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在區域的整體能級。
“雙核”聯動、“雙圈”互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成渝要唱好“雙城記”,深意或正在於此。近年來,成都、重慶都市圈在諸多方面的距離都在加速拉近,彼此展現出了更強烈的抱團發展意願和更高效的合作行動。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成都、重慶都市圈需要拿出更多作為,實現更大突破,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挑起中國經濟“第四極”的重擔作出更多更大貢獻。(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謝夏東 嚴斌 陳泳 黃歡 攝影 熊一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