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90后和“90后”的養老院

2022年12月23日07:5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90后和“90后”的養老院

受訪者一:周航

  90后,成都人,畢業於紐約大學博物館學專業(NYU museum studies,2014-2016),碩士。

  受訪者二:代佳林

  90后,成都人,畢業於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材料工程專業,榮譽學士。

  提要

  兩個90后成都妹子,帶著幾個00后開了一家養老院,80多歲、90多歲的老人們在這裡玩露營、拍時尚大片、戶外唱K、拍短視頻變裝、搓麻將、玩桌游……

  事實上,這只是兩個90后妹子的一片“試驗田”,她們“瞄准”的是未來50年,她們嘗試用“養老+文創”模式,連接年輕人和中老年人,一起重新定義“養老”及其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由頭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曾幾何時對於80后90后甚至00后來說距離十分遙遠的“養老”問題,開始成為擺在他們面前、亟須正視與認真對待的嚴肅話題。在社會理念發展、消費結構轉變、生活態度更新的今天,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將逐漸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養老需求。國內多家資訊媒體針對養老意願進行的調研中,“進養老院”成為80、90乃至00后未來規劃自己老年生活的主流選擇之一。

  理想中的“養老院”是什麼樣子?有人認為應當管理規范,能讓家屬和老人都放心﹔有人認為應該醫療配套完善,讓老人的健康有保障﹔有人認為應當活動豐富,讓老年人老有所樂﹔也有人認為應當收費合理,高中低檔梯度搭配,讓不同收入人群都“老有所養”……但對於周航和代佳林這兩位“90后”成都妹子而言,顯然她們有不一樣的想法。周航說,她們期望中的“養老院”,應當打破圍牆的束縛,把自由與尊嚴還給老年人。

  為此,這兩位90后成都妹子經過數年的努力,如今在雅安天全開辟了一小塊屬於自己的養老院“試驗田”,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自己對未來養老的希望與憧憬。在她們的願景裡,從80后到00后,到了50年后,將擁有完全不同的老年生活……

  A

  為爺爺建所養老院

  “這家養老院太擠,兩三位老人合住一間房,互相打擾太不方便了。”

  “這家養老院好黑,這麼壓抑的環境,住在裡面,心情能好嗎?”

  “這家養老院好冷,老年人每天都按照計劃機械地生活,他們真的快樂嗎?”

  代佳林的爺爺中風了多年,失去了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為了能夠給爺爺更好的生活照顧,孝順的孫女在好朋友兼高中同學周航的陪伴下,在2017年開啟了為爺爺尋找養老院的旅程。在考察了成都以及周邊多家定位中高檔的養老院后,兩位女孩感到身心俱疲。

  竟然沒有一家養老院能入她們的眼。筆記本上記錄了一個又一個“×”,這是考察過的多家養老院,因為存在各種各樣不完美,都被這兩位90后成都妹子否決了。

  一邊是需要照顧的親人,一邊是不甘妥協的現實,怎麼辦呢?

  “要不我們自己開辦一家養老院吧?”代佳林提出了一個看起來有些瘋狂的想法。兩人冷靜下來一合計,卻發現這事越想越有意思。面對老齡化社會的趨勢,養老行業不僅是一片很有發展潛力的“藍海”,而且當下的養老行業存在許多短板,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覆蓋缺位。這樣的缺位,給了兩位女孩錯位化發展的空間。在她們最初的設想裡,她們的養老院,一定要讓爺爺奶奶們除了身體上得到充分照顧,更重要的是得到尊重與快樂。

  中學畢業於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兩位成都妹子,都有著國外留學的經歷,思維靈活,眼界開闊,敢打敢拼。但開一家養老院對她們來說,實在是一道難題。周航的專業是博物館學,而代佳林則是一位工科生,她們學的專業與養老這一領域毫不相關。事實上,她們確實也是養老行業裡的“小白”,養老院該如何籌建、如何運營、如何推廣……她們幾乎都是一竅不通。

  “既然不懂,那就開始學吧!”

  周航與代佳林從高中起就是好朋友,這些年一路走來,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她們性格上的互補。代佳林沉穩理性、思維縝密、內斂恬靜,而周航則感性熱情、思維跳躍、眼光獨到。她們有一個共同點,作為從小生活順利的90后成都妹子,她們不怕吃苦。

  說干就干,2017年下半年,代佳林和周航正式把開辦一家養老院提上了日程。

  為了做好前期准備,代佳林去了一家康復醫院實習,周航則走進了診所。她們要做的,是打破與老年人“最后一米”的社交空位,近距離去感受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她們接觸了大量老年人,和他們充分交流后,對養老院未來的發展與構架,思路越來越清晰。

  結束了前期准備,她們在雅安市天全縣找到了一處合適的地點,帶著親友資助的啟動資金,開始了養老院的建設,並針對養老院核心的醫療保健資源,組建了專業的醫療護理團隊。

  為了將自己的理念貫徹到每一個細節,整個養老院的籌備,代佳林和周航都全程參與。大到廚房改建、裝修,小到電器、家具、老人用的餐盤,都是兩人“貨比幾家”進行購置,院內規章制度、管理、文化體系等,結集了厚厚的一本手冊。在生活管理上,針對老年人的行為習慣和認知能力,她們設計了一套專用的導視系統,按照樓層的不同區域,分為橙色、綠色等不同顏色,並用4種水果代替數字進行定位,同時讓每間房間號碼不超過兩位數,方便老人記憶……哪怕是鑰匙扣這樣的細節,也以可視化的形象替代數字。

  就這樣,在事無巨細地忙碌了一整年后,代佳林和周航創立的養老院於2018年底正式運營。不過,這座初衷是為代佳林爺爺建的養老院,代爺爺卻由於各種原因沒能住進去,如今他依然居住在眉山老家。

  B

  可愛養老院的另類故事

  “我們的目標人群,是80后、90后乃至00后,我們希望打造的是能服務未來50年的養老院。”雖然如今代佳林和周航的養老院所服務的人群依然是出生在20世紀30、40年代的“80后”“90后”爺爺奶奶為主,但周航提出了一個全然不一樣的願景。

  “老年人最忌諱的就是認為他們老。”按照馬斯洛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都是從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依次遞進的。在周航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五層次需求”也在不斷攀升,進入了第四和第五階段,老年人也是如此。

  曾幾何時,進入養老院的老年人,往往被社會認為是弱勢的、疾病的、有缺陷的、需要被照顧的特殊群體,即便是那些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一旦陷入這樣一個被社會有意識孤立和隔絕的環境中,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被忽視、被遺棄的心理認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健康狀態。

  “因此,除了完備的醫療服務支撐外,我認為養老的重點就是讓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養老院開辦到今天的四年后,周航終於有了極為深刻的體會。

  “老年人其實都很有個性,也很喜歡展現自己,他們對環境、對社會的關注是滿懷期待的,隻不過很多時候,這種期待往往容易被忽視。”周航講述了養老院裡很有意思的兩位老人的故事。

  愛美的婆婆,不愛拆吊牌

  楊婆婆是院裡的“老妖精”,這個綽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四川方言裡,“妖精”往往代指那些漂亮也愛漂亮的女性。楊婆婆有一個裝得滿滿當當的衣櫃,每天都會精心打理自己的儀表,最喜歡和00后的員工一起,討論哪件衣服好看,咋個搭配在一起顯得年輕有氣質。楊婆婆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慣,就是新衣服一定不拆吊牌,要穿出去讓老伙伴和年輕妹子、小伙子看到自己穿了新衣服,稱贊一番后,才美美地拆吊牌。問她為啥要這樣做,楊婆婆會說:“我拆了吊牌,你們咋知道我穿的是新衣服?”

  高冷的爺爺是院裡“車神”

  另一位是劉爺爺,他是院裡的“冰山男神”,也是“養老院車神”。他本身是能夠走動的,但平常一直坐輪椅,而且輪椅被他操控得極“溜”,轉彎、急停、轉圈都不在話下。劉爺爺話不多,但如果他經過工作人員身邊,工作人員沒和他打招呼的話,他會一直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圍著工作人員轉圈,直到工作人員注意到他,打了招呼以后,他才會高冷地微微點頭,然后操控著輪椅慢慢離開。劉爺爺的確高冷得可愛,養老院裡有很多為老年人准備的玩具,在人前劉爺爺對這些玩具表現得不屑一顧,當人群散后,他會從輪椅上站起來,悄悄地撿起玩具籃球,來一通熟練的運球,再收好,坐上輪椅,悄悄離去……

  每一位老人都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所以,周航代佳林團隊除了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存和被照顧的需求外,最關注的就是他們的精神生活。

  和一般養老院內集體打拳、做老年操不同,這裡的活動都由兩位00后負責。在她倆帶領下,老人們一個比一個會“趕時髦”,露營、拍OOTD、時尚大片、戶外唱K、拍短視頻變裝……許多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娛樂風尚,在養老院裡也被老人們玩得很“轉”。

  “婆婆們會審核我們拍的照片和視頻,有沒有把她們拍好看,在不在C位﹔爺爺們會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特別技能,而且他們勝負心極強,為了贏得一句稱贊,他們會靜下心來補足自己的知識空位。”

  C

  50年后的養老院會是啥樣?

  平心而論,因為特定的生活、成長背景,30后、40后的老年人有個性,但共性是很強的,他們有著幾乎相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將時間拉長,將人群定位到深受互聯網影響的80后、90后乃至00后身上,那個性將無限被放大,這種個性的無限延伸,帶來的必將是養老理念的全面革新。

  話題又回到了最初,50年后的養老院會是什麼樣子?

  “拋開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改變不談,就我們而言,希望為老年人提供的是一個沒有圍牆、充滿自由、得到尊重且依然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周航說。

  50年?太遠了!網絡上有這樣的質疑聲音。周航回答:“誠然,我們如今的養老院隻能說是一片‘試驗田’,它本質上還是傳統的養老院,但卻有一些新的東西在裡面生根發芽,或許在未來,這些撒下去的種子就能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在人口結構改變的背景下,未來對年輕人來說,養老或者說從事與養老相關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了一種新的生活,畢竟任何一個家庭裡,都會存在一位或多位老年人。因此,養老行業,對年輕群體來說,無疑是一個能夠大展拳腳的平台。

  如今制約年輕人走入老年群體的節點有很多,比如說對行業的陌生感、對社會地位的認同感、對工作強度的畏懼感、對年齡代差的疏離感、對薪資待遇的糾結感等。正如周航所言:“養老行業最大的隔閡是社會形象和薪資標准能夠給到年輕人的回饋太少了,付出、回報不平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年輕人的專業選擇和擇業要求,形成正向循環有一定難度。”

  但對於自己的選擇,周航和她的團隊從不后悔,在她看來,非常慶幸能夠在年輕的時候進入這個行業,在這裡不僅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快樂,更能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人生。從老年人身上汲取精神養分,一方面讓她們充分思考未來,另一方面也反推著讓她們去思考還應該做哪些事情,讓未來變得更好。

  為此,幾位90后、00后專門在養老院開設了一個特別項目,讓年輕人來“養老”體驗一天。意想不到的是,蛾子、詠琪等幾位00后妹妹就這樣真正走進了養老行業。周航說:“現在養老院裡有一位00后小伙子正在實習,畢業后我就准備把他吸納進團隊。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00后小伙也進了我們的后備名單。”

  深讀

  “養老+文創”

  未來“藍海”暢想

  事實上,未來的養老行業遠不止養老院那麼簡單。在周航團隊眼中,以養老院為產業生態原點,能夠衍生出一整條“藍海”產業鏈。

  最典型的就是老年玩具。玩具能夠為居家老人帶來樂趣,也能夠成為醫療機構和長期護理機構的有用工具。研究顯示,在醫院和福利設施中引入“玩具療法”,可以有效減輕老人的焦慮、無聊和痛苦等情緒,並建立信任的溝通關系,從而加速認知功能的改善。然而,中國老年玩具市場正處於摸索與開發階段,玩具種類少、缺少專業劃分,在行業標准、產品研發、供應鏈方面都存在諸多空白。很多養老院和家庭無奈之下,隻能用兒童玩具替代,但效果不盡如人意。近來,在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主導下,全國首次老年玩具專業測評與實踐調研工作啟動。這意味著老年玩具的發展將逐步走向正規化,老年玩具將在社會組織的普及下,更有效地觸達潛在消費人群。在老齡化社會趨勢下,老年玩具很可能成為未來極具潛力的經濟新發展方向之一。

  如果說老年玩具是定位於實體的老年群體消費品,那麼老年文化“IP”則更注重對老年人精神層面的消費表達。這種重視精神效益的養老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周航團隊也不例外,她們正在籌備一個系列漫畫產品,設定就是發生在養老院的故事。漫畫中,IP形象與養老院的職業有關,比如護工、門衛、老人等。據周航介紹,漫畫的故事情節有兩條線,一條是現在的養老院,講養老院的日常故事﹔一條線是未來的養老院,講述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界卻暫時未能實現的場景。此外,周航團隊還計劃以IP文創產品、IP主題展覽等一系列方式,將養老生活打造成“IP”品牌文化,形成“養老+文創”兩條腿走路模式,推動養老資源以更多元更健康的方式匯聚。

  對年輕人而言,與老年人的近距離接觸,也是對他們的一次充電過程。代佳林認為,許多00后的年輕人和家裡老人缺乏溝通,容易出現親情冷淡的情況,也會因為沒有清晰的人生目標,從而導致出現“躺平”的思維,這裡面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內耗。年輕人通過和老年人接觸,觀察他們認真生活、珍惜生命的態度,很有可能也會受到鼓舞和教育,讓自己的生活態度變得積極起來,從而帶動親情的“破冰”和精神內耗的治愈。當然,老年人通過與年輕人的積極互動,也從年輕人身上感受到那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年輕人與老年人,其實是一種互補關系,既體現在現實層面,也表現在精神層面。”周航說。(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亦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