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揚琴曲藝作品《蜀道》喜摘“群星獎”

人民網成都9月16日電 (劉海天)9月15日晚,在河北雄安新區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頒發了第十七屆文華獎、第十九屆群星獎等各類獎項。其中,四川揚琴曲藝作品《蜀道》脫穎而出,斬獲“群星獎”。
該作品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統籌打造、省文化館專業指導、巴中市文化館與巴中市巴州區文廣旅局共同創演。它以千古名篇《蜀道難》為切入點,通過詩人李白和現代巴女兩個人物的跨時空對話,傳唱出從“蜀道難”到“蜀道暢”,從“蜀道窮”到“蜀道富”的古今巨變。節目還發揮四川揚琴獨特的坐地傳情、以唱為主、以說為輔的藝術形式,將歷史之路、人文之路轉變為致富之路、家國之路的滄桑巨變展現在舞台上。
“群星獎”獲獎作品《蜀道》舞台演出劇照。四川省文旅廳供圖
漫漫群星路,三年磨一劍。《蜀道》創作於2019年,創作者從李白的《蜀道難》中尋找到靈感,想到曾經的蜀道難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蝶變,蜀道天塹已變通途。盛唐時期的蜀道之難已在新時代變成了美麗的風景之路,曾經的“蜀道難”不再“行路難”。成渝地區已四向通達,蜀道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關天經濟區和“一帶一路”相關路線的重要連接線。特別是在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蜀道之變標志著歷史之變、時代之變。
為更好地彰顯主題,曲作者查閱了大量四川揚琴傳統曲目,學習研究了四川揚琴表現形式和聲腔音樂特點,反復與詞作者溝通交流,確定了“李白”和“現代巴女”的形象特點,深入把握“李白”與“現代巴女”的心理狀態,“李白”的形象浪漫飄逸,“現代巴女”形象塑造上則具有時代感、現代性,清新脫俗、親切活潑。該作品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打磨,終於走上了征戰“群星獎”之路。
入圍“群星獎”決賽之后,巴中邀請國家、省級專家對作品進行了反復探討、修改提升,並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封閉排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唱詞到音樂、從演唱到演奏,大家精益求精。在唱詞方面,作者加入了新的元素,從原來的蜀道交通之變提升到時代之變、世道之變,提升了作品的境界,升華了作品的主題訴求﹔在音樂上,則進行了重新配器,將原來的大提琴換成了大阮,讓音樂保留了四川揚琴的特色,豐富了和聲層次﹔在角色塑造上,讓“李白”與“現代巴女”的定位更加准確。
第十九屆“群星獎”吸引了全國145個作品和32個群眾合唱團隊登上決賽舞台。四川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高四川作品的競爭力,文旅廳創新性地組織開展了多輪次、多渠道的作品孵化培育和打造工作,發揮省文化館的業務輔導作用,調動全省群文系統的積極性,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共有7個作品(團隊)在本屆群星獎決賽中亮相。這些節目中除了《蜀道》,還有音樂類表演唱《博巴森根》《家門口》、舞蹈類群舞《就愛那片田》、廣場舞《打親家》、戲劇類小品《在路上》和成都市文化館四季風合唱團作品。它們閃耀“群星獎”舞台,展示了近年來四川群藝創作的優秀成果。相較於往年,四川此次參加決賽作品數量大幅度增長,7件決賽參賽作品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4個傳統門類和群眾合唱、廣場舞2個新增門類,實現了全國“群星獎”獎項設置精簡后決賽作品數量的歷史性突破。
據了解,“群星獎”是我國群眾文藝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政府獎,於1991年設立,每三年一屆,和“文華獎”一樣都是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群星獎”的獎勵對象是非專業的基層群眾,表演形式不設門檻、適合基層演出,作品創作不限題材、帶有濃濃的“時代性”“煙火氣”“人情味”。自設立以來,推出了3600多部優秀群眾文藝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展示藝術才華、實現藝術理想搭建了國家平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