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豬甲”招牌 竟敢賣穿山甲鱗片
線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頻發 如何打擊?專家建議:電商平台內部應進行專題設置

8月9日,長期關注野生動物保護的科普作家花蝕在微博發文,有一電商平台售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鱗片,這引發廣泛關注。而遭舉報后,涉事店鋪疑似穿山甲鱗片商品顯示“已售罄”,但店鋪仍在正常運營。該電商平台方面則表示,會報警處理。
此前不久,“網紅直播燒烤大白鯊(二級保護動物)”事件引發熱議。如今,線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頻繁闖入公眾視野。而電商平台在違法野生動物制品被曝光后“秒下架”,是否是長久之計呢?大多數新興平台的管控被指仍處於被動狀態,又該如何擔負起企業責任,打破這種被動局面?
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項目主任李立姝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表示,一般公眾對其中的違法性不容易鑒別。李立姝建議平台內部要對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進行專題設置,邀請不同機構和有鑒別能力的公眾參與其中,“否則類似的事件就隻能像‘打地鼠’一樣,出現一次處理一次,不能系統性地解決和預防。”
電商平台商家售賣用“豬甲”代稱的穿山甲鱗片
根據科普作家花蝕發布的文章,有一電商平台商家以“豬甲”代稱“穿山甲鱗片”進行售賣。記者在該電商平台以“豬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在部分頁面找到相關制品。
在記者隨機選擇的一家名為“好養生藥店鋪”的店鋪內,商品“100克炒豬甲”已售28件,50克生片為380元。商品詳情及圖片顯示,該商品為豬甲,呈三角錐體或鞋頭狀,屬黃白色。
記者將商品鏈接發送至店鋪客服詢問是否為穿山甲,對方表示商品確為野生穿山甲甲片,假一賠十。記者追問貨源及販售時間,對方表示,已經賣了“幾個月”了,“貨都是新貨”。
就甲片真實性相關問題,記者聯系了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林業工程師周佳俊,其主要從事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調查監測工作。他表示,從圖片看鱗片“是穿山甲的”,但是具體涉及的種類無法確定。
據公開報道,自2017年起,所有穿山甲均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禁止國際貿易。2007年,我國就嚴格禁止從野外獵捕穿山甲,2018年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制品。2020年6月,我國正式將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2020年頒布的《中國藥典》也將穿山甲除名,意味著以后不再入藥。
記者對相關店鋪疑似售賣穿山甲鱗片一事向涉事電商平台進行舉報,平台客服回復記者稱,平台不允許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違禁品,一經核實會對商家和商品進行嚴肅處理,並讓記者提供商品鏈接。
截至發稿,記者發現該店鋪疑似穿山甲鱗片商品顯示“已售罄”,但店鋪仍在正常運營。
8月9日晚,花蝕再次發文稱,涉事電商平台向他表示已經把“豬甲”關鍵詞下的產品全部清掉,並報警處理。隨后記者再次搜索“豬甲”等關鍵詞,隻有一兩家商鋪仍在售,但內容與穿山甲無關。記者又搜索了淘寶、京東等多個網購平台,均有售賣“豬甲”類產品,但暫無法確定是否與穿山甲有關。
阻止線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多方都在努力
此前不久,“網紅直播燒烤大白鯊”事件引發全網關注。根據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噬人鯊(又稱大白鯊)在名錄內,屬於二級保護動物。對於網傳鯊魚從京東購買,京東方面回應,所涉網紅“提子”購買的大白鯊在京東沒有銷售。經與多個相關執法部門查詢,該大白鯊為其他網購平台購買售賣。
如今,線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頻繁闖入公眾視野。可是平台在違法野生動物制品被曝光后“秒下架”,是否為長久之計呢?其又該如何擔負起企業責任,打破這種被動局面?
記者了解發現,早在2015年,網絡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就被引起關注,某網絡平台推出為網民提供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信息的直接舉報渠道。在2018年12月,由七大國際生態保護公益組織的專家、科學家組成的自然保護領域的專家團正式成立。專家團專家之一的李立姝向記者介紹,如有志願者們向他們反映平台上涉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信息,專家組會綜合近期可能出現的風險,對該平台進行相關提示,另一方面,在該平台發現疑似瀕危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信息卻無法把握時,也會咨詢參與聯盟的機構和專家進行確認。
2020年8月,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網絡平台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控制要求》團體標准,為網絡平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打擊野生動植物犯罪提供有效的指導。隨后有16家互聯網企業對團體標准進行了積極響應。
此外,也有科研機構聯合基金會對網絡平台反映線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情況。深圳市質蘭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質蘭基金會)從去年資助的,由海南師范大學龜鱉研究與保護中心執行的海龜非法貿易調查項目,完成了海南9個市縣的海龜制品非法貿易實地調查及閑魚、抖音等13個網絡平台的線上海龜貿易制品監測。並且基於該項目調查結果,質蘭向相關電商平台反映了野生動植物違法違規的情況,1321條有關玳瑁、海馬、紅珊瑚等違規視頻被高效處理,被處罰的違規作者143名。
專家說
一般公眾對其中的違法性不容易鑒別
線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之所以能夠在網絡上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李立姝向記者分析道,一方面在於深入了解的群體小眾且特殊,一般公眾對其中的違法性不容易鑒別,讓這類產業存在一定的隱蔽性。“比如穿山甲鱗片,首先它入藥的名字是醋甲,大家未必就能把它跟公益廣告上看到的穿山甲聯系起來﹔其次有商家用了‘豬甲’關鍵詞代稱,這其實是在做一個有意的隱瞞,就更不容易被一般人發現。”
考慮到野生動物及其相關黑色產業具有一定專業性,李立姝建議平台內部要對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進行專題設置,然后邀請不同機構和有鑒別能力的公眾參與其中,“我們非常希望這些平台能夠對野生動植物都進行這樣一個聚焦,一旦他們戴上了眼鏡去看這件事情,我相信他們其實是有能力的。如果不能將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當成一個專項問題重視起來,類似的事件就隻能像‘打地鼠’一樣,出現一次處理一次,不能系統性地解決和預防。”李立姝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羅丹妮 實習生 曹閎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