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從“淘米洗菜”到“重回青綠”

門前那條河越來越清澈

2022年08月09日07:44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門前那條河越來越清澈

  在河邊出生、玩耍、種地、劃船,68歲的邱水元見証了家門口那條河的每一次歷史性改變。

  “上世紀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馬桶涮蓋﹔2020,綠色一代……”說起家門口這條河的歷史,這位土生土長的老船夫不假思索地拋出了自己的總結。

  邱水元來自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在家門前,青色的錦江與鹿溪河交匯,養育著千萬人。從都江堰出發,由府河、南河交匯而成,錦江從成都穿城而過,最終注入長江。

  錦江水質關乎成都,也關乎長江。

  從“淘米洗菜”到“江水渾濁”

  邱水元是一個生活在江邊的農民、漁民和船夫,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和水打交道。

  黃龍溪鎮是一個碧水環繞的千年古鎮。在古鎮的南端,青色的錦江與因攜帶泥沙而呈現黃色的鹿溪河交匯,形成了被當地人稱為“黃龍渡清江”的獨特景觀。

  在邱水元心中,錦江最漂亮的顏色是青色。上世紀50年代的錦江清澈見底,黃龍溪沿岸盡是綠油油的白楊樹、楊柳和茂密的竹林。童年時代,邱水元喜歡在夏日的夜晚到河裡叉魚,當地方言俗稱“照火塘”。舉起火把就能看清水面下休憩的魚,一叉一個准。

  距離黃龍溪的古碼頭不遠處,有一條擔水巷。當時,每天一大早,這條長度不足百米的巷子便熱鬧起來,居民絡繹不絕挑著擔子從河邊取水。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上游水質的惡化,錦江黃龍溪段的水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逐漸下滑,到80年代跌入谷底。

  邱水元記得,上世紀80年代,錦江流至黃龍溪時已經變了顏色。行人經過河邊,無不掩鼻而過。趕上大雨,上游的魚被暴漲的河水沖到河邊,很多村民趁機結網捕魚,收獲頗豐。但魚的味道卻大不如前,因為受到污染總帶有一股霉味,尤其是魚頭。

  邱水元說,那時候,河邊的竹子甚至開始枯萎。切開一根竹子,可以看到裡面變黑,質地鬆軟易斷、無法使用。到了上世紀90年代,“但凡講究點的人家都挑井水”,昔日熱鬧的擔水巷門可羅雀。

  在邱水元家門口的兩河口,隨著錦江由清轉濁,“黃龍渡清江”的景色蕩然無存。

  尋找污染源

  黃龍溪是錦江流域治理困境的縮影。

  錦江是成都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全長150公裡,其流域面積隻佔成都全市的14%,卻承載了全市46%的人口和超60%的GDP。錦江流域沿線的排水最終都要在黃龍溪匯集。而所有污染物,如果治理不好,最終都要進入河流。

  在邱水元看來,黃龍溪曾經的水污染主要是從上游帶來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一場大雨過后,從成都市區過來的江水因為裹挾了各種污染就變成了黑色。“柴油的那種顏色,還散發著臭味。”他說。

  因為水質的原因,邱水元在上世紀90年代停止了捕魚,轉而當起了船夫,專門接待來黃龍溪的游客。

  記者從成都市水務部門獲悉,錦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農村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造紙廠、養殖場、農貿市場、農田、馬路都可能成為污染源。比方說,田間使用的過量農藥和化肥溶解到雨水裡,進入河道,造成氮磷超標,水體富營養化,河流自淨能力下降。

  汽車排放尾氣裡的重金屬沉積到道路表面,會伴隨泥沙、灰塵、垃圾滲濾液一起被雨水沖入地下雨水管網,再進入河道。生活污水是錦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錦江流域每天約有300萬噸生活污水需要進行處理。在黃龍溪當地,以前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邱水元說,過去人們經常把簸箕裡的灰塵渣子提到橋頭、直接倒進河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基礎設施投入並未跟上,令很多城市的污水處理設施不堪重負,成都也不例外。

  地下管網的問題尤為突出。有的地方地下管網塌陷,有的地方污水管網錯接雨水管網。有的老小區根本沒有污水管網,整個小區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污染源點多面廣,基礎設施特別是地下管網建設滯后,這些因素增加了錦江污染治理的難度。

  重回青綠

  2017年,成都啟動錦江水生態治理,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的目標,狠下功夫、重拳治水。2020年,錦江水質持續改善,黃龍溪斷面實現20年來首次達標。至此,成都實現了V類水質斷面全面清零。

  對於錦江水質最近幾年的改善,邱水元一點一滴都看在眼裡:河水的異味消失了,河邊散步的人越來越多。河水越來越清澈,“黃龍渡清江”的景觀重現。魚群的規模不斷壯大,河邊垂釣的人也開始多起來。隨著水質向好,魚的種類也增加到了10多種,包括鰱魚、鯉魚、鯽魚、黃辣丁等等。

  發生改變的不僅是錦江的水質。邱水元發現,街道上多了很多垃圾桶,每天也有垃圾車上下午准時沿街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隨著公共服務的完善和居民環保意識的提升,向河道傾倒垃圾的行為幾乎看不到了。

  近年來,成都推動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並採取景觀提升、長效管理等措施,持續推進錦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

  截污是重點。為了治理不同的污染源、減少排污的可能性,成都市水務局、農業農村局、經信局等多個政府部門積極聯動、消除監管盲區。聚焦“源頭”強治理,按照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要求,成都加快推進污水管網排查治理,完成第一繞城高速內6911公裡管網探測,預處理3460公裡。

  清淤工程方面,成都對錦江流域內河渠進行清淤整治,徹底清除河渠淤堵物和污染底泥,清撈河渠水面漂浮雜物,清除岸坡和堤岸垃圾雜物,實現河渠水流通暢、水域環境整潔衛生。

  補水方面,成都重視保障水的生態功能,在枯水期從周邊調水、不讓河道干涸,並將處理達標的尾水引入生態湖泊、補充河道生態用水。

  “現在河面上劃著手搖船,身心舒暢。”邱水元說,水質變好了,陣陣江風讓人心曠神怡。

  目前,邱水元已經從船夫轉型為在黃龍溪景區工作的一名講解員,給游客介紹黃龍溪的歷史,同時也是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他堅信,山清水秀的黃龍溪,定會迎來更多的游客和發展機遇。(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迪)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