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萬物初盈 將滿未滿

小滿:獨具古人智慧的節氣

2022年05月18日09:18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滿:獨具古人智慧的節氣

  “小滿者,滿而不損也,滿而不盈也,滿而不溢也。”細數凝聚了上古先民智慧又展示了大自然節律變化的二十四節氣,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二十四節氣中,大小對稱的節氣有三對,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惟有小滿節氣,隻有小滿而無大滿。

  這是為何呢?在不少人看來,這正是古人哲學智慧的體現,是傳統儒家中庸之道的表達。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物極必反”。於是,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小滿卻獨缺大滿,充滿了禪意和人生哲理。

  5月21日,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將至。“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小滿指的是此時北方的農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此時,吹過耳畔的風開始變得炎熱起來。而“小得盈滿”的智慧,不僅蘊含在大自然的時節變化中,也存在於古人的人生智慧中。

  正是栽秧好時節田間歌兒唱得響

  “立夏小滿正栽秧”,從這句農諺之中,就能夠感受到初夏時節農家的辛苦忙碌。昔日,立夏、小滿正是栽秧的大好時節,為不誤農時,成都城郊的農民都要趕在小滿前后,把水田的秧子栽得又快又好,這樣才能成活。“於是,農家往往要請一位栽秧能手,俗稱栽秧師,第一個下田帶領眾人栽秧。”民俗專家劉孝昌回憶說。

  俗語道,“小滿天天趕,芒種不容緩”,從中可見小滿時節的分秒必爭。而在一片繁忙的地裡田間,舊時農家們手上動作不停,嘴上也不會閑著,從農田旁經過,就能聽到陣陣歌聲。“過去,在小滿時節,路過城郊正在栽秧的田邊地頭,都會聽到陣陣動人的秧歌聲。”田間勞動辛苦,農民栽秧時頭戴草帽、頂著烈日,赤著腳踩在水田裡,雙手不停栽秧。且要從早上七八點一直忙到下午六七點鐘才收工,全身衣褲被汗水濕透。“所以在栽秧時,隻有用歌聲來解除一些自己的疲勞。”劉孝昌說。

  而農家們請來的栽秧師,不僅是個栽秧能手,還是一位吼秧歌的高手。劉孝昌說,栽完兩排秧子后,栽秧師為了給眾男女鼓勁,第一個開口長聲吆吆地唱起歌謠。“栽秧師領頭唱道:‘打個啞謎你來猜,啥子結籽高又高?啥子背兒半中腰?啥子老了連蓋打?啥子出來棒棒敲?’頃刻間田中正在栽秧的眾人齊唱道:‘高粱結籽高又高,苞谷背兒半中腰,豌豆老了連蓋打,芝麻出來棒棒敲。’栽秧師又唱道:‘啥子彎彎天上挂?啥子彎彎水中間?啥子彎彎街前賣?啥子彎彎妹面前?’眾人齊聲唱道:‘月亮彎彎天上挂,牛角彎彎水中間,梳子彎彎街前賣,眉毛彎彎妹面前。’大田裡充滿一派歡快氣氛。”

  到了上午十點或是下午三四點左右,農家還會准備“幺台”。“幺台”指的是三餐之外,農家中間給來幫忙插秧的幫工或親友准備的加餐。“這時眾人邊吃幺台,邊擺龍門陣,議論哪個秧子栽得快,誰的秧歌唱得好,主人家不停地殷勤勸眾人多吃點,休息片刻,又下田栽秧。”

  錦官城中祭蠶神盼來日蠶繭好收成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在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中,能夠發現從數千年前起,成都這個城市的名字,就緊緊與錦緞聯系在一起。而四川古稱“蜀”“蠶叢之國”,這裡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更是名揚天下。所以在小滿時節,蜀地上的蠶農們自然會祭祀蠶神,感謝大自然的饋贈。

  早在農耕時代,祭祀蠶神之俗就極為盛行,在上千年的時間裡,僅成都城郊就修建了大大小小多處蠶神廟,用於祭祀蜀地民間信仰的蠶神馬頭娘。“數千年來,成都織造的蜀錦聞名天下,造就了成都平原農民家家栽桑戶戶養蠶的景象。給蜀錦織造提供優質天然蠶絲,亦成為傳統農民創業的重要經濟來源。舊時成都城郊,如簇橋就是千年蠶絲重鎮,絲織業十分發達。”

  相傳,小滿為蠶神的誕辰,於是蠶農們會在這一日祭祀蠶神。而早在節氣驚蟄前后,蠶蛹孵化時,蠶農們還專門請來蠶神馬頭娘的木刻像到家,並恭敬地收藏起來。到小滿時節,蠶農家的女主人便用蠶神像和用紅白紙、柏樹枝葉做的蠶花紙一起,貼在正屋牆壁上方,並獻上酒水。“多數人家會在酒杯盛滿清亮的井水作供擺放在桌前,再點燃香燭,向蠶神馬頭娘施禮。”

  而據《清嘉錄》中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在明清時期,此時的江南水鄉,新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小滿時節,舊時江浙一帶還會舉行“祈蠶節”,也將此日視作蠶神的誕辰,要在這一天祭祀蠶神。

  小滿將滿,小滿未滿。在這個充滿哲理的節氣中,體會古人中庸的智慧,炎熱的夏日已然近在眼前了。(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王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