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當四川歷史名人遇上“小滿”:繰絲憶君頭緒多

2022年05月18日09:1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四川歷史名人遇上“小滿”:繰絲憶君頭緒多

  5月21日,將迎來小滿節氣。此時,北方的麥子已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江南的稻田也在期待雨水的灌溉,等候豐收。

  俗話說,“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它是一種未完成的生長狀態,代表了一個從孕育到成熟的關鍵節點。小滿節氣有著諸如祭車神、祭蠶、食苦菜等習俗,飽含了百姓對豐收年景的熱切期許。在四川歷史名人的詩詞中,小滿節氣也引發過不少人的詩意。李白、杜甫、蘇軾都曾為小滿及其習俗著墨。李白的那句“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寫出了農婦思念遠方丈夫的愁苦,也將小滿的習俗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絲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中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

  唐代詩人、四川歷史名人李白在《荊州歌》中這樣寫道:“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撥谷飛鳴奈妾何。”全詩寫的是一位農村婦女辛勤勞作之時思念遠方丈夫的愁苦情景,人們飼蠶、繅絲、織造的場景也在其中展現。仲夏五月陽光燦爛,江陵城外的一處農家院內,一位少婦正埋頭繅絲。她想起了出門在外、將要歸來的丈夫。布谷鳥在哀鳴的時候,更加引起了她對丈夫的思念。

  “詩聖”、四川歷史名人杜甫在七言古詩《白絲行》中,也提到了繅絲。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二載(753年、754年)間,開篇就這樣寫道:“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意思是繅絲的時候希望它盡量長,而不在意它有多白淨,越地的羅和蜀地的錦都要用鑲有金粟的尺子來量(意為貴重)。篇末寫道:“君不見才士汲引難,恐懼棄捐忍羈旅。”意思是,那些有才華的人要被賞識是多麼的困難,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會被棄置,這對他們來說是痛苦而又難熬的旅程啊!當時杜甫客居京師,所以有忍羇旅之說。此詩表面詠白絲,實是感慨詩人自己,既要有所作為,又要保持自己潔白的品質。

  北宋元豐元年,也就是公元1078年的春天,徐州歷經了一場大旱。這一年的蘇軾任徐州太守,他率眾到城東的石潭求雨。終於,天降甘霖,下了幾場大雨,徹底緩解了旱情。得雨之后,蘇軾欣喜萬分,同百姓去石潭謝雨。途中他寫下了《浣溪沙》。其中的第三首詞裡寫道:“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小滿時節,蠶農們忙著煮蠶繭的畫面徐徐展開。村庄中時時飄來煮蠶繭的香氣,如果尋香而去,還能隔著籬笆聽到村中繅絲女子的談笑聲。鮮明的鄉土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扑面而來。(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