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數據檔案+智能網格預報 帶你發現瀘州這些“小秘密”

近日,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瀘州市通過編制精細到村組的精細化氣候資源分布圖集,總結出瀘州四大氣候資源優勢:氣候溫潤,氣溫濕度明顯高於同緯度地區,找出了瀘州特色農產品的優勢種植區域﹔南北氣溫迥異,避暑康養可開發區域面積廣﹔氣象景觀多屬罕見,旅游開發極具價值﹔瀘州山區具備風力發電的潛在氣象優勢,南部風能資源可開發區域達到200平方公裡。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瀘州日報記者 牟科 攝
而這些優勢的發現,得益於瀘州市近兩年氣象數據檔案與前沿科技的結合。
智能網格預報 隨時隨地查天氣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同一氣候區內局地小氣候差異顯著。
過去,瀘州市氣候資源研究科研基礎薄弱,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氣候資源研究精度不高,即對瀘州氣候資源的描述多是整體統一的概述,沒有開展精細到鄉鎮、村組一級的氣候特征研究,無法清晰展現瀘州鄉村氣候資源差異性特征。
二是氣候資源優勢挖掘不深。瀘州酒產業的形成、特色農產品的出產、農業種植帶的分布與氣候條件密不可分,然而對助力產業發展的氣候資源優勢挖掘仍顯不足。
三是尚未科學合理利用優勢氣象資源。過去,氣候資源與產業規劃布局結合度較低,優勢氣候資源指導產業布局規劃未發揮出最大作用。
近年來,隨著氣象科技手段的進步,高精度的氣象數據檔案如同資源寶庫,亟待開發利用。尤其是市氣象局引進國內最領先的LAPS高精度1公裡分辨率的氣象資料,使得精細到鄉鎮的氣象條件分析成為了可能。
因此,在歷史數據檔案基礎上,創新結合精細化格點數據,形成更精細化的氣候評價結果,將填補局地小氣候特征研究的空白。
瀘州市氣象局負責人說,瀘州市將氣象數據檔案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創新運用近30年的全市氣象觀測站點歷史數據,結合近10年的1公裡分辨率多源融合格點數據,使氣象數據檔案煥發新的生機,產生新的研究效果。
瀘州市氣象局是國內首個獲得中國氣象局授權使用1公裡分辨率多源融合格點數據的地市級氣象局,這相當於在本地原有200多個氣象觀測站基礎上,站點數提升200倍,達到近4萬個左右,能完全實現到村鎮一級的精細化氣候資源區劃。
過去,瀘州市天氣預報以周、天為單位,以市縣為區域進行,已不能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情況。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恰好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以往傳統的天氣預報,是城鎮站點預報,也就是說用單個的預報點,表示一個城市或縣城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現在通過開展智能網格化預報,讓預報產品時空分辨率達到“3小時×5公裡”,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
瀘州市還將氣象檔案與多行業數據相“碰撞”,其研究圍繞氣候資源、氣象景觀、氣象特色農業三個組別開展。即首先立足氣象歷史數據,分年代、分時效、分區域、分要素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再根據各組前期調研,將氣象數據與農業指標、生態環境指標、旅游規劃數據等結合起來,建立作物氣象條件適宜性指標和綜合的氣候資源區劃﹔最后,對比評定適宜地區、次適宜、不適應地區,進而繪制適應性區劃圖。
此外,市氣候資源專題調研領導小組到周邊30余個區縣開展實地調研,橫向對比分析了同緯度重慶、武漢、南京等10余個地區近30年氣象數據,以求准確判斷瀘州本地氣候優勢。
發現瀘州成為桂圓荔枝“飛地”的“密碼”
通過兩年的分析研判,瀘州市在氣候資源分布、農業產業布局、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收獲頗豐,獲得五個“首次”成果,即首次橫向比較瀘州氣候資源特征,首次開展生態氣候旅游優勢分析,首次精確呈現氣象景觀分布情況,首次完成全市特色農作物氣候適宜性區劃,首次發現山區潛在風電資源。
大家知道,桂圓主產於福建、台灣、廣西等地,荔枝主產於廣東、福建、廣西等地。為何在同緯度的地方,隻有瀘州盛產桂圓、荔枝呢?
瀘州市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王甚男介紹,溫暖濕潤是瀘州氣候的主要特點,且氣溫、濕度明顯高於同緯度地區。瀘州年平均氣溫17.6℃-18.2℃,與川內成都、宜賓、自貢、內江比較,與重慶、武漢、南京等同緯度城市比較,年均氣溫較同緯度其他城市偏高0.2℃-3℃,最低氣溫偏高了10℃以上,相對濕度偏高5%左右,無霜期(0℃以上)長達300天以上,比其他地區長2-3個月。
瀘州市氣象技術人員分析研判,揭示了瀘州冬暖夏濕熱的重要特征,這也是桂圓、荔枝、特早茶等特色農產品能在瀘州大面積種植的重要原因。
這與瀘州地理位置和氣候有很大的關系。瀘州位於四川省東南,其地理座標介於北緯27°40'一29°20',東經105°09'—106°23'。在同緯度的江淮和江南北部地區是北亞熱帶氣候,接近溫帶氣候,不適合桂圓、荔枝等水果的種植,但是瀘州由於長江等水系和盆地邊緣山脈共同作用,表現出來是中亞熱帶氣候的“小氣候”,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這樣的氣候就適合桂圓、荔枝等熱帶水果的種植。
發現瀘州成為桂圓荔枝“飛地”的“密碼”,這是首次橫向比較瀘州氣候資源特征的功勞。
夏季納涼避暑可以去這三個區縣
瀘州全境平均氣溫呈北高南低分布,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北部夏季高溫悶熱,南方高海拔地區清新涼爽,夏季極端最高氣溫較市區低出12℃,適合納涼避暑。
以赤水河流域2018年極端高溫為例:2018年7月20日出現全年極端最高氣溫43.9℃,然而同一時次仍有地方最高溫度僅32℃,溫差高達12℃﹔同一天,極端最低氣溫在17.7-30.2℃,溫差高達12.5℃。
王甚男認為,正是有了南北氣溫的迥然不同,可利用溫度差異開發夏季避暑旅游產業,尤其是近郊游。瀘州市將白天最高氣溫低於35℃、夜間最低溫在20℃左右的地區作為區劃指標,可清楚劃出納涼避暑氣候分布情況。
在首次開展生態氣候旅游優勢分析中發現,具備發展避暑旅游的區域集中分布在合江縣東部、古藺縣北部和南部、敘永縣南部海拔11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這劃出了瀘州適合納涼避暑區域分布圖,為發展全市夏季避暑旅游產業指明了方向。
敘永縣摩尼鎮就是受益者,該鎮全年平均氣溫12.7℃,夏季平均氣溫21℃,每年有近10萬游客到該鎮避暑、康養、觀景。
瀘州10地有“佛光”
峨眉山“佛光”看上去是一個七彩光環,而人影在光環正中,這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參觀。
瀘州市氣象台原台長周祥華說,瀘州市經過實地調研、搜集資料,梳理出了瀘州境內氣象景觀資源分布情況。因氣候立體差異形成的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山上山下冷暖不同、寒熱各異,造就了瀘州市多地雲海、佛光、彩虹、霧凇、雲霧、日出、晚霞等豐富多元的氣象景觀。在同緯度地區小范圍,呈現如此多樣化的氣象景觀實屬罕見。
在瀘州市首次精確呈現氣象景觀分布情況中,發現了瀘州市黃荊老林、虎頭山、丹山、雪山關等10地都曾出現過“佛光”。
“佛光”是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叫作“日暈”,是在多雲天氣,強烈的陽光照射在雲層表面時形成的一種衍射現象。由於陽光、地形、雲海等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太陽相對方向處的雲層或霧層上圍繞人影的彩色光環。可以說,“佛光”的出現十分罕見。
周祥華認為,瀘州市10地出現“佛光”,與其擁有海拔高、多雲天氣多等氣象條件不無關系。
瀘州可開發風能資源可達到200平方公裡
瀘州全年最多風是靜風,北部區縣年平均風速大部分地方小於2米/秒,南部區縣要比北部區縣高1-3米/秒。
根據風能開發需達到5米/秒以上的指標,雖未達標,但山口河谷地和海拔較高地方會形成山谷風使風力加大,山區仍具備風力發電的潛在氣象優勢。
目前,古藺縣德耀鎮有瀘州市第一座風力發電站。該項目所在地海拔高度在1570米至1820米之間,年平均風速達到5.6米/秒,適合風力發電。通過對比德耀鎮和其余點風速情況發現,年平均風速大於4米/秒的風能均具備開發潛力。
對比計算出,在古藺縣德耀、箭竹、黃荊,敘永縣水潦、石廂子等地年平均風速均達到了4米/秒以上的理論值,這些地區均可進行風能試探性開發。
以往歷次風能資源普查,瀘州市均無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經過市氣象局技術人員精細化氣候資源分析,發現南部風能資源可開發區域達到200平方公裡。(瀘州日報記者 簡放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