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致力於研究智能信息處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顏成鋼——

科研下苦功  算法更聰明(科技自立自強·青年科學家)

本報記者  竇瀚洋
2022年02月10日09: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今年37歲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顏成鋼,專注於智能信息處理研究。由他設計的算法能檢測出網絡中的不良視頻信息,獲得大規模應用。他常說,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他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規劃、興趣選擇科研方向,做出更多解決實際問題、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研究。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裡,伴隨著鍵盤敲擊聲,一串串代碼跳動在電腦屏幕上。

  正在編寫代碼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顏成鋼。顏成鋼今年37歲,已擔任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主任。2008年起,顏成鋼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了“互聯網視頻流的高通量計算理論與方法”項目,由他設計的算法能檢測出網絡中的不良視頻信息,有效應對復雜視頻場景,該成果如今已獲得大規模應用。

  升級算法,識別網絡視頻和圖像信息

  “現在每天有海量用戶向平台上傳數據,絕大多數都是圖片、視頻數據,其中可能會包含一些低俗內容。”顏成鋼說,這一現象引起了他和團隊的關注。

  顏成鋼說,傳統的過濾算法主要針對單一模態內容中的某些固定特征展開,在媒體形態較為單一時能起到一定效果,但難以滿足當下的實際需求。那麼,如何創新算法完成復雜的信息篩選?

  “我們首先嘗試讓算法能夠籠統理解整個多模態內容的大意,給出定性的判斷。”顏成鋼介紹,但實際應用場景十分復雜,簡單給出判斷難以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因此團隊進一步嘗試讓算法能識別多模態內容中的各種細節,再將細節串聯,實現對多模態內容描述性的理解。

  借助跨模態檢索技術,團隊將圖片、視頻數據轉化為特定文字,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出語料檢索庫進行二次關聯與推理,以此獲得更為准確的語義信息。

  “當內容復雜難以直接給出詳細、全面描述時,就可以通過檢索方式,在數據庫中查找最接近的內容,從而間接地實現理解。這樣一來,隻要我們的數據庫做得足夠好、足夠大,就能解決這一問題。”他補充道,“打個比方,輸入一個漢字‘馬’,內容理解是要求畫出一匹馬,而檢索隻要求找到一匹馬,后者明顯更簡單省時。”聚焦圖像、文本等單一模態信息處理方法,顏成鋼團隊在內容顯著性檢測、復雜文字識別、目標檢測、目標檢索等方面取得眾多突破。

  創新攻關,科研解決實際問題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顏成鋼獲得的榮譽不少,但他更喜歡稱自己為“信息篩選員”。在他看來,團隊成員的目標就是篩除不良信息,清朗網絡空間。

  採訪中,顏成鋼一直把“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挂在嘴邊。“做科研要頂天立地,科研人要有擔當精神。一方面要真正為國家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更要服務於民。”顏成鋼說。

  顏成鋼團隊先后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研究成果高產的背后,離不開他的自律與勤奮。

  2019年,顏成鋼在北京跟進一個重要項目,恰巧團隊負責的另一項國家重點項目進入關鍵階段,兩個項目怎麼兼顧?顏成鋼回憶:“白天我專心在北京做項目,晚上9點后的時間屬於團隊項目,盡可能把成員白天提出的問題一一解決並論証。”顏成鋼說,每到周日,他還會一早乘飛機趕回杭州,與團隊成員一起討論研究,當天晚上再飛回北京,“那段時間簡直太忙了。時間不等人,機會更不等人。不能因為我而拖延研究進度,寧可自己少睡點,也要讓項目進展再快些。”

  言傳身教,支持學生探索感興趣的領域

  2021年夏天,一條“利用步態算法優化身份識別助刑偵破案”的消息引發關注,該算法可在找尋丟失兒童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這是我指導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論文發表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還獲得最佳論文提名獎。”顏成鋼言語間滿是自豪。學生的學術成果有了實際應用,讓他很開心:“能將學術研究與大眾生活結合起來,感覺很有意義。”

  顏成鋼的實驗室研究范圍包括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醫學影像處理、生物信息處理等諸多方面,“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比較廣闊,也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大發揮空間,隻要學生感興趣、有潛力的領域,我都支持他們去探索。”顏成鋼說,應該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規劃、興趣,選擇科研方向和工作去向。

  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控制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孟祥鬆,本科階段是顏成鋼的學生。“我以前經常發郵件請教顏老師,他回信時往往都是深夜一兩點鐘了。每次回信都做了詳細的問題分析,從不含糊。”得益於顏成鋼的言傳身教,孟祥鬆養成了良好的科研習慣,目前致力於人工智能研究方向。

  顏成鋼說:“大學老師首先要教書育人、傳道授業。這是我的博士后合作導師戴瓊海院士對我說過的話,也成為我一生的追求。”他說,自己要把這種甘為人梯的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

  (王麗瑋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0日 15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