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創排文藝作品、開展研學旅游 廣安紅色名片這樣擦亮

2022年02月09日08:0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安紅色名片這樣擦亮

《平凡英雄》在成都上演時的劇照。

“敬禮!”隨著一聲口令,兩列“軍人”邁著整齊的步伐從兩側走上舞台,同時,舞台上,一位佩滿軍功章的年邁老人,緩緩地出現在觀眾眼前……近日,根據抗美援朝一級戰斗英雄、“七一勛章”獲得者柴雲振事跡創排的話劇《平凡英雄》在成都上演。

這出話劇由廣安市委宣傳部出品、成都藝術劇院承辦創作,被列為廣安市重大文藝項目,也是廣安借助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果之一。

去年以來,廣安充分利用鄧小平故裡等紅色資源,通過創排文藝作品、新建或修繕紅色打卡地、開展特色活動等方式,激活紅色資源,擦亮紅色名片。

台前

一部以英雄本色打動人的話劇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柴雲振帶領三位戰友,冒著密集的炮火向朴達峰上的敵人發起猛攻,攻克三個敵佔山頭,殲敵二百余名,孤身一人堅守陣地。1952年,他傷殘復員回家鄉務農,在此后30余年裡,柴雲振隱功埋名。2021年,柴雲振榮獲“七一勛章”。

話劇《平凡英雄》採用穿插敘事的方式,講述柴雲振經歷朴達峰戰役及返鄉后傾情奉獻,始終保持英雄本色的故事。作為廣安市重大文藝項目、成都藝術劇院2022年度重點創作項目,《平凡英雄》特邀省內外主創團隊合力制作。

為深入了解柴雲振生平事跡,該劇主創人員查閱了大量關於柴雲振的書籍,並多次到岳池走訪柴雲振的親屬、朋友,深挖這位英雄人物的故事。

“深入到柴雲振家鄉岳池縣的山山水水,聽聞家鄉老百姓對他的敬仰,我深深地被感動。”柴雲振老年扮演者方濤說。2021年12月初,導演、演員等全劇組60余人,開始研讀劇本,對劇本反復打磨、修改。

“這是一部你不看會后悔的話劇。”方濤如此評價《平凡英雄》。

柴雲振的長孫女柴萍說:“從沒看過話劇,看的第一部就是講述爺爺事跡的劇,非常震撼,打動人的情節很多,我仿佛也走進了劇情裡面,年輕人可以從中汲取到奮斗的力量。”

早在話劇《平凡英雄》展演之前,廣安便運用柴雲振英雄事跡加強宣傳引導,梳理柴雲振一生大事年表,編輯制作柴雲振英雄事跡的讀物,文藝工作者還創作了金錢板《埋名英雄柴雲振(尋人啟事)》、歌曲《老英雄》《信仰的光芒》、曲藝劇《英雄本色》等。

去年以來,廣安不斷加強紅色文化整理研究,打造文藝作品,先后創排了大型革命歷史川劇《信仰》、曲藝劇《紅杜鵑》、紅色音樂舞台劇《紅岩魂》等,豐富了廣安的紅色文藝成果。

“接下來,廣安將會同話劇《平凡英雄》主創團隊,結合專家意見沉心打磨提升,計劃今年4、5月在省內巡演,6月進京展演,讓《平凡英雄》成為時代精品。”廣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志軍表示。

幕后

一塊紅色精神傳承的熱土

春節前,華蓥山起義女戰士紀念展陳在廣安華蓥市祿市鎮涼水井村建成啟動試運行。依據華蓥山地區武裝斗爭的史實,展陳採用激光投影、藝術版畫、牆面藝術、電影動畫等方式,生動再現了鄧惠中、劉隆華、陳聯詩、楊漢秀等女戰士不畏強敵、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斗爭歷程。

廣安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鄧小平在這裡出生成長,紅岩英烈曾在此浴血奮戰﹔三線遺跡遺址保存完好……

去年以來,廣安充分運用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陣地、開展紅色研學、推廣紅色旅游,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2021年6月,武勝·紅色文化園落成。園內不僅有《紅岩》作者之一楊益言故居,還有集黨史館、廉史館、先鋒館、同心館等於一體的初心館。這也是廣安繼華蓥市畢佔雲生平事跡展陳館后,再添的一處紅色文化打卡地。

目前,“柴雲振陳列館”正在岳池打造,利用圖文、實物、視頻等手段,布置展陳柴雲振生平英雄事跡和生前遺物,對大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營造“學習英雄、熱愛英雄、爭當英雄”的氛圍。

2021年12月底,“傳承紅岩精神暨紀念《紅岩》出版60周年座談會”在廣安武勝舉行,數十名國內專家學者線上線下聯動,重溫經典、深度解讀和傳承發揚紅岩精神。許雲峰、江姐、雙槍老太婆、小蘿卜頭……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皆出自《紅岩》。“可以說,紅岩作者在廣安、紅岩場景在廣安、紅岩精神在廣安。”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侯立新說。

去年3月21日,廣安紅色研學聯盟在鄧小平故裡成立。截至2021年底,聯盟已打造了“鄧小平故裡緬懷之旅”等多條紅色研學旅行線路,培育“希賢課堂·筑夢遠航”等4個研學教育品牌,全年開展主題研學活動2000余次,參與學生10萬余人次。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深入,廣安還與重慶毗鄰地區加強合作。作為廣安市唯一的縣級博物館和鄰水縣紅色文化重要陣地,鄰水縣博物館不斷加強與長壽、墊江等毗鄰區縣的交流合作,將墊江文化館館藏珍品在鄰水展出。目前,廣安已聯合重慶、南充等地,與川渝地區20余家博物館、紅色旅游景區和研學機構緊密合作,推出“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涵予/文 吳迪/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