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當今天我們說起梅蘭芳

2022年01月25日09:5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今天我們說起梅蘭芳

  觀眾在參觀“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新展大觀】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3、北4展廳,一處梅蘭芳曾用過的“守舊”(傳統戲曲演出時所用的台帳和作為背景使用的底幕)安靜矗立,在燈光照射下,繡有梅花的藍色底幕映出的流光溢彩不減當年,一桌二椅似在等著后人續說曾經的故事﹔另一處,一張書桌,筆墨紙硯齊全,懸挂其后的多位文人名士題寫的“綴玉軒”,印証著那間賓客雅集的書房曾是怎樣璀璨的一方藝術天地。

   梅蘭芳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對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自1月20日起,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梅蘭芳紀念館、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在國博開展。觀眾可以通過“群英譜京韻”“梅秀出世家”“梅佔百花魁”“梅馨綴玉軒”“梅香傳萬裡”“梅骨傲風雪”“梅報萬物春”“梅韻展新聲”8個單元珍貴文物文獻的展出,感受一代藝術大師的個人魅力、道德風范,品味蘊含在梅派京劇藝術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和時代價值。

  守正創新 藝領群芳

   梅蘭芳祖籍泰州,1894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在展覽的“群英譜京韻”“梅秀出世家”單元,沈蓉圃繪制的《同光十三絕》和《思志誠》等珍貴展品,既是對京劇歷史的追溯,也是對梅蘭芳家世介紹的鋪墊。

   作為20世紀初新興旦行流派先驅,梅蘭芳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編演了多部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對京劇表演、舞台、服飾、容妝、伴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將京劇旦行表演藝術推向了嶄新的高度。“梅佔百花魁”單元中,梅蘭芳改良虞姬古裝衣、梅蘭芳的上色照片《四郎探母》《一縷麻》劇照、虞姬雙劍等展品,無一不彰顯出梅蘭芳對美的見解和對時代的引領。

   “梅先生將多個京劇行當集於一身,他的革新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他在繪畫、書法、詩詞方面的涵養也都體現在了舞台藝術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諸葛英良說。

   梅蘭芳曾在《要善於辨別精、粗、美、惡》中寫道:我個人的體會,不論演員或劇作者都要努力開展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學多讀,還可以在戲曲范圍之外,去接觸各種藝術品和大自然的美景,來多方面培養自己的藝術水平。展覽對梅蘭芳借物喻情,將生活中的發現和體悟融入藝術創作進行了展示。此外,觀眾還可以在“梅骨傲風雪”單元中看到梅蘭芳的書畫作品《春消息》《鬆柏有本性》《和平鴿》等,清麗脫俗、溫潤素雅。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到,從五四運動后的《一縷麻》《宦海潮》等打破封建迷信、封建禮教的時裝戲,到抗戰初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歷史劇,梅蘭芳劇團的排演劇目始終與時代變革相關、以家國興亡為系。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單威看來,梅蘭芳在忠實繼承了傳統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適應時代變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期待,對當下在文化建設當中堅持守正創新,具有重大啟示和借鑒意義。

  中國戲曲海外傳播的先行者

   梅蘭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文化使者。自1919年首次邁出國門,他先后訪日、訪美、訪蘇演出,令中國戲曲藝術逐漸被海外戲劇界了解、認知和接納,彰顯出其高度的文化自覺。

   在“梅香傳萬裡”單元,無論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為梅蘭芳書寫的團扇,還是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創作的梅蘭芳半身像,又或是美國《時代》雜志對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大篇幅介紹,都體現出梅蘭芳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響。

   1930年,經過數年精心籌備,梅蘭芳正式開啟了為期近半年的赴美演出交流活動。展出的《梅蘭芳游美日記》記錄了梅蘭芳的心路歷程:我們的國歌,自然有在全世界奏演,使全世界人民肅立致敬的那一天……我們這次出去,也就是正替國家努力的一個機會,就大者言之,好好地去演戲,使他們認識我們中國文化的久遠,藝術的偉大……愛國要切實地去做,做一步是一步,這才是正理,我與大家共勉之!

   梅蘭芳訪美演出在正處於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創下了場場客滿的佳績。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認為,佳績背后的原因可以從這次展覽中的展品尋得一二:“梅蘭芳訪美演出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備。展出的《梅蘭芳歌曲譜》和部分《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表明,訪美演出並不是淺層次滿足西方觀眾對東方京劇藝術的獵奇需求,而是一種藝術創作層面的交流和互動。”為了讓西方觀眾能夠了解京劇音樂,梅蘭芳專門請作曲家劉天華把京劇戲曲曲譜翻譯成五線譜,再由自己試唱、劉天華矯正最終完成。梅蘭芳訪美一行還將京劇的服飾、臉譜、砌末、樂器、舞蹈造型等繪成圖畫,以中英文對照作注解說明,制成可以懸挂的畫軸,並在當時演出的大廳進行展示。

   展覽中,可以看到大量梅蘭芳出訪演出海報、與世界藝術大師交流的歷史資料以及演出劇場前人頭攢動的照片。“雖然梅蘭芳出訪演出主要是在日本、蘇聯、美國,但他的影響遠不止於此,他對中西方藝術創作、藝術理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近90年過去了,他的文化交流活動仍值得我們研究。”劉禎說。

  從“伶界大王”到“人民藝術家”“最美奮斗者”

   在這次“梅蘭芳藝術人生展”結尾處,有兩枚獎章引人注目:一枚是1917年梅蘭芳被評為“伶界大王”的獎章,另一枚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授予梅蘭芳“最美奮斗者”稱號的獎章。

   此次展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梅蘭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藝術活動給予了濃墨重彩的介紹。“梅報萬物春”“梅韻展新聲”單元中,大紅色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証、周恩來總理簽署的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任命書、《參加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十周年座談會上講話稿》手稿、《談〈穆桂英挂帥〉演出感想》手稿……記錄了梅蘭芳以文藝工作者、人民藝術家的新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工作中的事跡。

   “新中國成立以后,可以說梅蘭芳也開啟了藝術活動的嶄新時代,迎來了新的輝煌。這個時期的梅蘭芳非常注重藝術為人民服務,向更基層的工農兵群眾傳遞戲曲之美、傳遞黨和國家的關懷。”劉禎介紹。

   1951年,梅蘭芳接受任命成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首任院長,隨之而來的繁重行政工作並沒有消磨他對演出的熱情,他反而用一生中最為繁重的演出活動來回報祖國和人民。梅蘭芳把自己的老搭檔們都請回劇團,挂帥重征,演出足跡遍及17個省市,多次遠赴之前並未涉足的哈爾濱、齊齊哈爾、西安、太原、蘭州等地為工農群眾演出。梅蘭芳每個檔期的演出,不是一兩天、一兩場,而是一兩個月甚至長達五個月,演出也不是虛打著他的招牌,而是實實在在的主演。展覽中大量梅蘭芳與當地群眾的合影、西安市獅吼劇團贈送梅蘭芳的簽名紀念緞料等,都表明了當年梅蘭芳演出活動受到了熱烈歡迎。

   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梅蘭芳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展出的梅蘭芳的入黨志願書中,他將自己稱為“藝術勞動者”。“梅蘭芳在各地演出總會受到當地熱情接待,但他唯一的要求就是降低票價,讓老百姓能夠看上戲。我們希望這次展覽,不僅讓大家了解梅蘭芳的藝術造詣,看到熟知的那個‘蓄須明志’的梅蘭芳,還能夠看到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藝術家。”劉禎表示。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 李韻)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