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力証古蜀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

2022年01月25日07:5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力証古蜀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

“蜀語初聞喜復驚,依然如有故鄉情。”一方語言,往往是對於一方土地的記憶最直接的承載。

2018年,汪啟明、趙振鐸、伍宗文、趙靜耗時12年編撰的《中上古蜀語考論》由中華書局出版。該著作全面搜集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可靠資料,從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民族學、古代傳說等文史哲多學科角度切入,開創性地系統探討數千年來古蜀語起源、形成、發展以及融合,証明“蜀語是漢語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之一”,同時,“古蜀文化是與中原文化同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組成”。

2019年,此書獲得了第18屆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王力語言學獎是中國語言學界最權威的獎項,在學術界影響巨大,評審標准極其嚴格,在《中上古蜀語考論》獲獎之前,一等獎曾空缺多屆。

在日前公布的四川省第十九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中,《中上古蜀語考論》獲評一等獎。

語言演變

從蜀語到蜀方言再到四川方言

在蜀地數千年變遷中,蜀人語言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持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中上古蜀語研究”,正是源自他主持的2006年度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不同於其他方言,古蜀語的研究材料十分稀少且散見,此前幾乎沒有對於古蜀語發展脈絡的完整、系統研究。汪啟明告訴記者,由於“文獻不足征”,研究之初,自己也沒有多大的把握能夠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但隨著三星堆、金沙以及眾多遺址的考古發現,研究蜀地歷史文化的出土材料越來越豐富。

“因此,我們打開思路,將語言研究放在整個蜀地歷史文化格局之下,大量結合歷史和考古材料,研究蜀地語言的發展變遷。”汪啟明說,語言本身就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族群記憶、社會結構、民族融合、人口遷徙等息息相關。

蜀語變遷,首先要考慮的一個要素就是蜀地的移民文化。“在蜀人所居住的成都平原,優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蜀地移民文化的形成。”汪啟明說,移民所帶來的人口族群變化,對於語言變化來說有著重要影響。

專著考証了“蜀語”一詞最早見於魏晉時期的《抱朴子·內篇》,基於蜀地語言演變的根本原因,即社會發展變遷,將古蜀語分為“三個層次”,具體來說包括:“蜀語”,即中上古時期的蜀人語言﹔“蜀方言”,即宋元明時代蜀人的語言﹔“四川方言”,清代以來的蜀人語言。

在汪啟明看來,三星堆時期的蜀人肯定有著自己的語言,秦漢時期的人口遷徙,后來三國六朝時期劉璋、劉備領軍入蜀以及僚人入蜀、西北流民入蜀,直至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都對當今的四川方言產生了重要影響。

深入挖掘

充分採用“語史互証”的研究方法

自研究啟動以來,課題組幾乎讀遍了所有與古蜀相關的著作,從中尋找散落的蜀語內容,採用“語史互証”方法,彰顯了語言研究對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研究的証據力,拓展了漢語史研究新領域。

研究還激活了很多舊材料,也挖掘了很多新材料。

如過去的文獻認為,在秦滅蜀前,“蜀左言,無文字”,秦滅蜀后,“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但課題組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遠古傳說、文獻校讎學、文獻辨偽學、文本闡釋學、史源學7個方面,用多重証據法提出新見解,包括地理之通、道路之通、考古文化之通,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堯帝時代,蜀人就融入了華夏民族大家庭,秦蜀早已“通語言”,“左言”不是與華夏語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是華夏語的一支重要方言。

“當時秦與蜀的語言互通,有不少証據可証明。”汪啟明說,關中、漢中通過金牛道、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等,把蜀與秦在地理上緊密聯系起來,在語言文化上可以猜測,蜀語與秦語面貌相似,在秦漢時期,蜀語和秦語一道,已成為華夏通語的優勢方言。

一個証據是,秦滅蜀僅一百多年后的西漢初年,蜀人“文章冠天下”,出現了“學徒鱗萃,蜀學比於齊魯”的盛況。西漢文學大家蜀人揚雄,遍尋各地方言材料,寫成了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奇怪的是,《方言》中記載了全國各地很多方言,卻對蜀語搜集很少,不過十多個詞語。汪啟明說,或許當時秦蜀語已是華夏通語的一支優勢方言,因此在揚雄看來,蜀語並非方言,而是當時所流行的通語。

研究中,考察、分析古蜀語的詞匯成為難題。《中上古蜀語考論》嚴加甄別,首次系統搜集、考釋了中上古蜀語詞匯,整理出蜀語詞742個,列為《詞表》,並分析了中上古蜀語的面貌和演變的若干特點。

這本專著還首次從語言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古蜀人是華夏族團的重要成員,古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也是后來漢語的一支方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將三星堆出土龍紋、跪坐人像、四節玉琮、陶豆等文化符號,與語言學研究互証,有力地証明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三星堆新出土的龍形青銅器、虎頭龍身青銅器等,再次印証了《中上古蜀語考論》提出的這一觀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中上古蜀語考論》

獲獎等級

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

基本內容

結合文史哲、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民族學、古史傳說等研究成果,開創性地系統探討數千年來古蜀語起源、形成、發展以及融合。將古蜀語發展變遷分為三個層次:中上古時期蜀地人的語言稱為蜀語,宋元明時代蜀地人的語言稱為蜀方言,清代以后蜀地人語言稱為四川方言

重要意義

首次系統搜集、整理、考釋了中上古蜀語詞匯,整理出蜀語詞742個,列為《詞表》,並分析了中上古蜀語的面貌和演變的若干特點

學術價值

首次從語言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古蜀人是華夏族團的重要成員,古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也是后來漢語的一支方言,古蜀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組成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