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2021·年終專稿)

本報記者 顏 歡 王 慧 任 彥 孟祥麟
2021年12月23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2021·年終專稿)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所未有的機遇,向科學技術要發展動力,以科技創新解答人類發展難題,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追求。

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國既是倡導者,更是實踐者。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以創新引領發展,已成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用科技合作推動共贏共享,助力全球發展,體現著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提升創新能力 共同應對時代挑戰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仰望星空,捷報頻傳,一系列重大突破讓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國科技創新的時代脈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成功著陸﹔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迎來兩批入駐航天員……

當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美國航天局、歐洲航天局等機構第一時間表示祝賀。

“為什麼歐洲的宇航員在學習中文?”英國廣播公司的這篇報道讓國際社會聚焦中歐航天合作。歐洲宇航員中心訓練專家斯蒂芬尼·吉斯特坦陳,學習中文“已成為歐洲宇航員的重要任務”。德國宇航員馬提亞斯·毛瑞爾說,中國空間站合作項目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令他“印象深刻”。歐洲航天局航空航天工程師克裡斯托弗·博納爾認為,2021年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刷新了人類對航天、空間領域的認知,他熱切期待能參與到中國的航天項目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布局E級超級計算機、“天眼”、“人造太陽”等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

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消費級無人機佔據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場﹔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6G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

“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

信息通信技術支撐“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的陸海纜及骨干網建設,建成34條跨境陸纜和6條海纜﹔中國高鐵技術、陸上復雜常規油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發電技術和超、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的有效對接﹔“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立,推動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科技產業“取得了‘奇跡般的進步’”,“正在引領全球產業技術創新”,贏得國際社會贊賞。《經濟學人》雜志這樣形容中國科技領域迅猛的發展勢頭:“從前美國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隻要推開門就行了,現在他們還得飛去中國一趟才算看全了。”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得益於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

從“海斗一號”“奮斗者”號下潛深海,到北斗系統、C919大飛機俯瞰大地,再到天問一號、天和核心艙飛出蒼穹……今天,中國已經步入科技創新的快速軌道,一些科技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為人類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加強開放合作 攜手實現跨越發展

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20多年前派菌草技術專家遠赴南太的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接待了來訪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裡的那個林佔熺去了。”

自1997年在巴新示范推廣獲得成功,中國菌草技術已經被推廣到南太、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因短時間就有收獲,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有3500多戶貧困農戶因為參與菌草生產,現在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3倍。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世界各國更加需要加強科技開放合作,通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共同應對時代挑戰,共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重要全球性問題面前,世界各國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堅持創新驅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度挖掘疫后經濟增長新動能,才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

在亞洲,中國與東盟規劃數字經濟合作重點,將啟動東盟智慧和可持續城市化方案開發等項目,將同東盟國家一起開展地學信息大數據平台建設,建立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在非洲,第一個5G獨立商用網絡由南非同中國合作建成,由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塞內加爾國家數據中心已正式啟用﹔在拉美,從電力網絡建設到鐵路升級改造,從核電站到天文合作、衛星合作,中拉合作科技含量不斷提升……中國為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注入強勁動力。

印度尼西亞佩利塔·哈拉潘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杰馬杜高度評價中國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為亞太地區經濟體樹立了典范。“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包容、可持續性,並致力於同域內伙伴分享發展紅利,立場和行動令人贊賞。”

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今天,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已經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8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建設33家聯合實驗室,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展開藥物、疫苗、檢測等領域的研究……未來,中國還將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對國際合作的開放態度在全球范圍內成為典范,將有利於世界各國攜手走上一條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表示。通過深度參與國際創新合作,中國在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全球行動中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傳遞出以科技創新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決心和誠意。

今天的中國,日益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廣闊舞台,全面提高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

營造創新生態 打造交流互鑒之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從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正在向創新強國的目標穩步推進。

9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指出:“我們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証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經歷兩個多月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從藍圖變為現實。11月15日,北京証券交易所正式揭牌開市,81家首批上市企業集體亮相,首日成交金額接近100億元人民幣,10隻新股平均漲幅接近200%。

今天的中國,正以科技創新的蓬勃生機吸引著世界的關注:

——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已經從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第十二位,是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報告指出,這是中國自2013年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第九年穩步上升,表現出中國強勁的創新力度。

——今年11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年度《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在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知識產權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專利活動最活躍的國家。

——中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2.44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4%,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

…………

解讀數據背后的發展密碼,越來越完善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是眾多國際人士的共同回答。無論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建立相關的政策制度體系,都是為了保護和激勵創新,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創新潛能和市場活力。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表示,中國人不僅善於獲得專利,而且善於將專利應用到市場上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便利。巴西《聖保羅州報》指出,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將有利於支持科技創新,推動市場投資新技術。

今年11月,國際頂尖數學物理學家、量子群理論創始人之一尼古拉·萊舍提金入職清華大學。談到為何來華任教,他表示多年前曾到訪三亞國際數學論壇,對其規模、建設速度以及各方傾注的熱情印象深刻。在中國,他已經結識了不少量子場論等領域一流學者,期待在這裡與同行一道,為培養下一代領軍數學家貢獻力量。

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在中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中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把更多國外賢才“請進來”﹔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國內創新主體通過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方式“走出去”,在全球科技變革潮流中搏擊風浪。積極“筑巢”“搭台”,推動建設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台、面向全球的技術轉移服務中介等,利用科技打造文明交流互鑒之橋。

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面向未來,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3日 第 03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