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數九、畫九還要寫九 冬至的習俗最風雅

2021年12月22日09:46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九、畫九還要寫九 冬至的習俗最風雅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庄家漢在田中立。”在舊時的成都街頭,這首《九九消寒歌》(又叫《數九歌》)大人娃娃都能說唱。在古代,沒有精准的天氣預報,人們口口相傳,發明出一種民間的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叫做“數九”,又被稱為“冬九九”。

  民諺有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根據民間的算法,數九是從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來說,“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而到了“九九”時,便是春耕的時候了。

  因為“數九”的存在,民間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玩法,譬如《九九消寒圖》,就成為了舊時成都娃娃們在冬日的特別消遣。“每到冬至前后,臥龍橋一帶的印書鋪都會擺賣《九九消寒圖》,這些消寒圖很有雅趣,設計精巧,給漫長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民俗專家劉孝昌說。

  畫九:梅花九朵開冬盡春日來

  關於“數九”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宗懍所作《荊楚歲時記》,其寫到:“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而如何計量這九九八十一日呢?追求雅趣的文人墨客,自然發明出了別具風雅的方法。

  在古代,數九又可以分為“畫九”和“寫九”。明代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古籍《帝京景物略·春場》中有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說的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其中,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便是冬盡春深的日子了。

  “當年成都人時興填畫《九九消寒圖》,消寒圖頗受女娃子、小娃娃和老人們鐘愛,別有一番情趣。”劉孝昌說,除了以梅花為主的消寒圖,在上世紀初至五十年代的成都,還流行著更為簡易的版本。

  “娃娃們自己動手制作《九九消寒圖》,就是在紙上用紅筆畫個大‘井’字,組成九個空格,又用毛筆銅帽子沾墨水,在井字的每個空格內蓋上九個圈圈,九格共計八十一個圈圈。從冬至之日起,娃娃們開始在每個格子上點顏色。”劉孝昌說。

  寫九:9字寫出81筆墨筆填字盼春來

  倘若覺得“畫工”難以拿出手,不想“畫九”,那麼《九九消寒圖》還有另一種消遣方式,就是“寫九”。“寫九”的習俗始於清代,與畫圖相同,這種數九的方式是選取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畫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而據劉孝昌的說法,這一習俗的興起,還與清代的道光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道光年間,宣宗是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皇帝,據說有一年冬至節,他在一個條幅上寫了九個字‘亭前垂柳珍重帶春風’,因為每個字繁體寫來都是九筆,所以九個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筆。”相傳,后來清宣宗下令把每個字都鉤成空心字貼在牆上,並從冬至起,命大學士們每天用墨筆填一筆,等《九九消寒圖》上面的每個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明媚之時。“宮廷都這樣做,所以從京城到成都的老百姓,也都在學、填這樣的《九九消寒圖》。”

  在清末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能看到相關的記載:“宣宗御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后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

  劉孝昌說,在舊時成都的青石橋,就有賣這幾個字的,以供老百姓填畫,是當時人們的冬至樂趣。

  時光流轉,當下已經很少看到《九九消寒圖》的身影了。如今,專業氣象預報已能准確預報天氣,無須人們再以這種原始的方式記錄氣候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