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口述民俗:冬至羊肉香 殺豬腌肉還要採桑

2021年12月22日09:03 | 來源:封面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冬至羊肉香 殺豬腌肉還要採桑 | 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翻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能看到其關於冬至的描述。作為古代的四時八節之一,冬至自古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流傳這“冬至大如年”的諺語,意指冬至比年節還重要。據明朝的地方志《嘉興府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在舊時,每逢此日,人們祭祀、數九,不僅崇尚以食進補,更以美食相贈。

  在西南一隅的成都,對於冬至的重視自然不用多說。在過去,成都人甚至習慣性把冬至當成“過小年”,還時興拜冬至,百姓走街串巷時不忘相互祝賀。“無論是生意人還是師生相見之時都要說幾句吉祥之言,祝來年安康,說福道喜。”說到舊時成都冬至的景象,民俗專家劉孝昌描述的畫面可謂熱鬧非凡。

  而說起成都冬至的美食,自然少不了那一碗味鮮色美的羊肉湯。哪怕當下人們對於冬至的習俗已不那麼講究,但每逢冬至之時,成都街頭賣羊肉湯的鋪面仍是客滿人多,好吃的食客們為吃這一碗羊肉湯,甚至甘願排上數個小時。“成都羊肉湯鋪的美味秘訣,在於用料。”劉孝昌篤定地說到。

  成都羊肉湯味鮮 其中秘訣竟然是?

  “羊肉湯,吃的就是‘土味道’。”舊時,成都尋常巷陌中的羊肉湯店鋪,沒有華麗的裝潢,更沒有精致的擺盤。店面雖小,但老板伙計都十分勤勉,一大早就起來將桌椅板凳擦好,大灶用二炭燒好。“成都的羊肉湯鍋是小本經營,連羊肉湯也分兩種,一種是羊肉湯,一種是羊雜湯。一碗羊肉湯要角把錢,羊雜湯隻要五六分。”羊雜湯裡面的羊雜碎隻有羊腸、羊肺與羊肝。但羊心是要留給老主顧的,因為成都人吃羊心也是別有一套,要將羊心切成片后再放香油、鹽巴、芫荽等,是上好的下酒菜。

  街頭羊肉湯雖然價格便宜,但成都人所愛吃的羊肉湯正是這種真資格的土味道。劉孝昌描述,這些羊肉羊雜都是用大鍋大火煮好,煮出來的湯色雪白,大鍋鍋邊團轉圍一層黃油。湯中還要加上秘制的香料,羊肉的最佳拍檔大蔥、生姜大把大把地往鍋中撒,草果、當歸、花椒、陳皮等其他香料也必不可少。

  “這樣的小本經營,店主人自然是不會一對一地殷勤服務,一切全憑吃客自己動手,放上蔥花,不放醬油,沖鼻子的香。而將羊骨頭上的肉剔干淨后,羊骨還要放在鍋中反復熬煮,熬成真正的高湯。一碗雪白的羊肉湯盛出來,撒一小搓鹽,味道極鮮極美。”

  為何成都的羊肉湯如此鮮美?劉孝昌道來其中的美味秘訣,就是其選用的原料。原來,成都羊肉湯的特別之處,在於全部選用成都土生土長的麻羊。“成都麻羊是上千年來的優質畜產品,皮薄肉嫩,羊肉的膻氣少,羊肉湯的味道十分甘潤。”而據劉孝昌的描述,舊時在成都雙流一代的牧馬山上,家家戶戶都要養三五隻麻羊貼補家用。“這些麻羊的皮均勻,清末的時候還有外國人專門來此收羊皮。”

  殺豬腌肉忙 家家戶戶又採桑

  冬至時節,雖是吃羊肉的好時候,但對於農家而言,也是忙碌的節氣。冬至的到來,意味著農歷新年也將近。這時,殺年豬、腌臘肉、灌香腸……一派繁忙的景象中,人們也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期盼中。

  “按照成都的習俗這一天殺的豬、腌的臘肉,味美色鮮,可經久保藏,無論下力的貧苦人家還是有錢人家都會在冬至這一天腌臘肉、裝香腸,置辦年貨,但在當時裝香腸的人家還是佔少數。”正因成都人認為冬至這天腌的肉不會壞,且不蛤口、放的時間長,所以冬至后,蓉城家家戶戶屋檐下、灶頭上都挂起一串串的臘肉,被柴煙熏的黢黑。

  冬至前后還是成都人做腌菜的好時期,腌蓮花白、白菜、青菜,晒的紅白蘿卜干,更是日后成都人可口的家常小菜。“大街小巷內每戶人家門前都挂滿了一些腌制的蘿卜、白菜,地上也放滿了一簸簸的紅白蘿卜干,這已成了成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此外,冬至在成都城鄉,還有採冬桑葉的習俗。無論農村還是城裡人,在冬至前后幾日都忙到採摘桑葉當茶飲用,冬至採摘的桑葉叫冬桑葉或霜桑葉、成都歷來為蠶桑之地,為摘桑養蠶之地,冬至所採桑葉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澤黃綠為佳。桑葉性寒味苦、甘,有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所以冬至這一天,成都人爭相出城,背起背篼,提起竹籃,到郊外去採摘桑葉。“更有甚者,把採摘多余的桑葉卷成卷,用細線拴好賣給附近的中藥鋪,冬至前后成都的大小藥鋪挂起牌子寫著‘收購冬桑葉’。”(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