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前22天入冬?把人冷哭?權威回答來了

11月初剛剛經歷完“速凍”全國大部的寒潮,11月19日,新一股較強冷空氣又開始行動了。
21日到23日,四川將自北向南經歷一次較為明顯的降溫降水天氣過程,日平均氣溫將累計下降3-5℃。 這個冬天似乎來得有點早!
有12縣站平均氣溫位列歷史同期第1高位
日前,網絡上關於成都提前22天入冬以及拉尼娜將帶來冷冬的言論,讓不少人瑟瑟發抖,今年冬天,真的會被“凍哭”嗎?11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前往四川省氣候中心尋找答案。
成都提前了22天入冬?
還需二次判斷
11月15日,成都市氣象台“官宣”:成都已於11月7日正式入冬,較常年提前了22天。
大家在“哆嗦”之余,可能忽略了后面的一句話“雖說入冬時間還要進行二次判定,但從后期溫度回調來看,並不影響入冬的節奏。”這是怎麼回事?
氣象意義上的入冬,有嚴格的標准,需要滿足滑動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11月7日以來,成都的氣溫已經達到了這個冬季季節指標,然而,這只是判斷入冬的第一步。
成都在11月7日以來氣溫已達到冬季季節指標
“因為這個時間比常年提前了15天以上,需要進行二次判斷。”四川省氣候中心工程師龐軼舒說,二次判斷需要計算11月7日到11月29日(成都常年入冬時間)之間成都滑動平均氣溫序列,如果均滿足冬季季節指標或者與第二次判斷的起始日之間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滿足冬季季節指標,才能最終確定在11月7日入冬。正因如此,在判斷換季上,都會有些“滯后”。
今年以來(截至11月15日),全省平均氣溫偏高0.8℃
拉尼娜將帶來冷冬?
答案並不是這麼簡單!
在談論入冬時,“拉尼娜”時常被提及。什麼是拉尼娜?
龐軼舒介紹,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范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一方面會直接影響東亞熱帶、副熱帶環流,從而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的水汽輸送條件。另一方面也會對歐亞中高緯環流的調整和變化產生影響,影響冷空氣強弱以及活動路徑。從而會對四川的氣候產生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的秋冬季,也就是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才形成了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而今年冬季拉尼娜又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雙拉尼娜年”或者“雙峰型拉尼娜”。
“由於前期持續的冷海溫影響,雙峰型拉尼娜對熱帶和副熱帶環流的影響可能會更為顯著。”龐軼舒強調,雙峰型拉尼娜事件對氣候的影響不能理解為簡單的疊加,影響氣候的因素多元且復雜,並非隻有拉尼娜事件,因此,拉尼娜與冷冬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
今年四川的氣候是否“異常”?
有站點刷新紀錄
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年四川氣候是否出現了異常?
根據四川省氣候中心監測結果,截止目前(11月15日),全省平均氣溫偏高0.8℃,位列歷史同期第5高位,有12縣站平均氣溫位列歷史同期第1高位﹔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多12%,排歷史同期第6多,有15縣站降水量位居歷史同期第1多。
有15縣站降水量位居歷史同期第1多
“總的來看,降水北多南少,降水量破紀錄的站點主要集中在盆東北和盆中部分地方,而氣溫偏高的站點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和攀西地區。”龐軼舒說。
今年以來,我省春夏旱范圍廣,局地偏重﹔盛夏8月出現高溫時段﹔汛期暴雨發生面廣,暴雨站次多,局地暴雨強度大﹔而在秋季,秋雨開始時間較常年偏早8天,截至11月15日,秋雨量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多56%,全省平均雨日數偏多3.8天。
今年以來(截至11月15日),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多12%
今冬氣候會有什麼特點?
12月下旬至2月上旬或有階段性強降溫時段
在春夏秋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今年冬天,會有什麼等著我們?
四川省氣候中心根據最新的大氣環流、海洋和冰雪等監測數據、國內外模式數據,對今年冬季氣候趨勢做出了研判。
“預計今年冬季我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正常略偏高。但時空分布是不一致的,盆地大部較常年同期偏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較常年同期偏高。”龐軼舒提醒,冬季季內變溫幅度較大,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可能有階段性強降溫時段出現。
在降水方面,川西高原北部、盆地西部、中部和南部降水量偏多,盆地西北部降水量或異常偏多,要注意高海拔地區可能出現雨雪冰凍天氣。省內其余地區降水量偏少,其中川西高原西南部和攀西地區西部異常偏少,需要注意森林防火滅火。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苟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