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把改革成果轉化為發展紅利和治理實效

“不好意思,房間已經訂完了。”10月26日,走進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桃溪村,隻見“水井坡”民宿老板朱龍美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回應著前來詢問的游客。
位於巴山大峽谷景區核心區的桃溪村,在“兩項改革”中由原來的馬老村、甘溪村合並而成。依托景區開發的巨大優勢,桃溪村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共享改革帶來的紅利,端穩“旅游碗”,吃上“致富飯”。
類似桃溪村,因“兩項改革”釋放“1+1>2”效應的案例在宣漢縣鋪展開來。借力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宣漢縣在實現物理變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找准主攻方向和著力重點,扎實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催生一場加速融合發展的化學反應,把改革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和治理實效。
調優縣域版圖
釋放“1+1>2”效應
“過去,我因照顧家中老小,隻能在周邊打零工,每月掙千把塊錢,勉強維持家庭生活。”渡口土家族鄉村民閆家軒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如今,閆家軒在巴山大峽谷景區大象洞區域做保安,每月收入3000元,是過去的3倍。
閆家軒的收入增加,成為景區內村民生活變化的縮影。如何在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實現“1+1>2”的“化學反應”?與桃溪村類似,不少地方的解題核心是兩個字:旅游。
桃溪村黨支部書記馬笠洲介紹,該村按照“產業圍繞旅游布局、交通圍繞旅游建設、人才圍繞旅游培育”的思路,狠抓民宿發展、旅游商品開發等,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一年多來,這道融合加法取得不錯的成效。數據顯示,帶動全村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
馬笠洲對經驗做法娓娓道來。兩村合並為一個村后,桃溪村積極盤活被撤並的村辦公房、閑置學校等閑置資產,改建成有46個房間的特色民宿“桃溪山居”,每年可為村集體創造30余萬元的收益。另外,該村利用項目資金把750平方米的閑置土地改造成有3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一年又能為村集體創收1.5萬余元。
這樣的“化學反應”在離桃溪村70公裡外的普光鎮,同樣精彩地上演。
“轟隆、轟隆——”循著機器的轟鳴聲,走進宣漢普光經開區恆成鋰鉀中試基地,隻見生產車間正在有條不紊地生產。
據了解,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取得158平方公裡的探礦權,完成鉀鹽礦山溶採中試,加快推進負極材料、鈦系吸附劑、“雙鹼”、溴素等合作項目,迎來全面開發、深度利用的加速發展期,力爭打造千億產業園和全國首個深部鹵水鋰鉀綜合開發示范園。
“持續做強工業,是我們實現融合發展的‘催化劑’。”宣漢縣普光鎮副鎮長張九介紹,將天然氣化工、微玻纖新材料、鋰鉀綜合開發、銅基新材料縣域工業“四駕馬車”主戰場所在的普光鎮、柳池鎮、土主鎮、雙河鎮“四合一”為新普光鎮,形成轄區面積246平方公裡、人口約12萬的“超級大鎮”,傾力打造全新的普光產業新城。
打破行政區劃掣肘后,新生的普光鎮甩開膀子加油干。該鎮因地制宜把全鎮劃分為三個產業功能區,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探索實行普光經開區與普光鎮“區鎮合一”的管理體制、“因地制宜”的服務布局、“設施共建”的融合發展新格局,有效整合行政資源,提高行政效能,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激發區域發展內生動力。
一域足以窺全局。放眼整個宣漢縣,“兩項改革”將原有的491個建制村減少至342個、原有的54個鄉鎮減少至37個,減幅均超30%,達到了做大做強鎮村實力的目的,調優了縣域版圖。宣漢縣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新的縣域版圖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的發展思路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原則,初步形成縣城核心經濟區和普光工業經濟區、渡口-土黃巴山大峽谷文旅發展經濟區等組成的“1+6”縣域經濟片區總體格局,推動發展空間充分釋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增質增效。
主動服務群眾
不斷提升治理實效
“普光鎮至南壩鎮、五馬林場、宣漢縣城、天生高鐵站的4條旅游環線和快速通道建設均寫入了縣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部分道路已經開始測繪和報批立項。”新普光鎮迎來交通大發展,這讓張九十分振奮,“如果放在以前,4個鄉鎮沒合並,要花很多時間做協調工作。”
“兩項改革”利好提升治理實效,這位基層干部的感觸遠不止這些。張九介紹,“四鎮合一”后轄區內福利政策統一,群眾感受到更多公平﹔“超大鎮”統籌優化資源調配,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企業,現今全鎮人口和經濟影響力陡增,更具市場競爭力。
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宣漢縣全盤思維謀劃,主動服務群眾。今年以來,該縣全面推行“縣領導每季度到聯系鄉鎮召開一次村民大會、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每月召開 一次村民大會、駐村干部每周召開一次院壩會”的聯系服務群眾“三個一”工作機制,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心到基層,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湯家灣垃圾填埋場經過整治,臭味沒有了,環境變好了。”近日,看到整治后的垃圾填埋場,家住宣漢縣南壩鎮后壩村3組的康紅兵和幾個村民樂了。
問題的解決源自一場院壩會的召開。5月初,時任南壩鎮黨委書記、現任宣漢縣發展與改革局黨組書記的饒偉鬆,在后壩村每月一次的村民大會上,了解到群眾對治理湯家灣垃圾填埋場的訴求。該鎮迅速啟動整治工作,通過近3個月的緊張施工,完成了垃圾堆體整形、雨污分流等系統工程。目前,正進行后期生態綠化美化工作。
院壩會既要“問需”於民,也要“問計”於民。這段時間,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在土地閑置期種植的高山蘿卜、春不老青菜和野生芹菜等高山蔬菜正收獲第一季,村民又添了一條增收路。利用藥材收割后的4個月土地閑置期種植蔬菜的主意,來自黃連村2組村民余仁富在院壩會上提出的想法,經過農業部門實地考証后,不久便被採納。
統計顯示,宣漢縣今年共召開村社院壩會6000余場,參與群眾達20余萬人次,累計解決群眾反映較強烈的村社道路管護、城鄉垃圾清運等問題1.4萬條。同時,篩選、採納“金點子”200余條,真正實現聽民聲、化民疑、解民憂。
提升治理效能,打造文明鄉風,宣漢縣還在教育方面“下深水”,創新開展以“誠信·守法·感恩”為主要內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每年農歷臘月二十為“模范戶”統一頒發和懸挂大紅燈籠,增強儀式感、榮譽感,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實現匡正價值取向、涵育文明風尚、淨化社會風氣、凝聚道德力量、優化發展環境的顯著成效,加快推動“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
如今,位於大巴山深處的宣漢縣,居民腰包鼓起來,感恩山歌唱起來,豐收舞蹈跳起來,幸福生活抿抿甜。有感於“兩項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宣漢縣村民專門編了一段順口溜:
兩項改革政策好,區劃調整見實效﹔做好改革后半篇,奮力爭創百強縣﹔四通八達村社路,富裕連接千萬戶﹔致富產業連成片,鄉村面貌大巨變﹔盤活資產激活力,造福群眾增效益﹔便民服務三替跑,老鄉都說點子好﹔院壩議事三個一,干群關系更緊密﹔三項教育樹新風,治理效能大提升﹔堅定不移跟黨走,宣漢兒女爭上游﹔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抿抿甜。宣漢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緊抓省委省政府把宣漢縣納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培育縣的機遇,將“兩項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盤子”來謀劃,走出一條緊扣“后半篇”文章持續放大乘數效應、釋放改革紅利的寬闊發展大道,推動“脫貧縣”向全國“百強縣”沖刺。(張平 漆楚良 城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