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成都雙年展進入倒計時 全球視野碰撞傳統非遺展現“美美與共”

2021年10月28日16:41 | 來源:四川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雙年展進入倒計時 全球視野碰撞傳統非遺展現“美美與共”

  2021年“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也關注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都經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的歷史、當下、未來相關命題進行了闡釋。“意匠共鳴”展覽版塊匯聚29位國內外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擬展出作品42件/組。成都雙年展試圖以當代藝術的視角重新構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現實中的作用與意義,讓觀眾思考二者間所產生出的新的聯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都經驗”

  成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太陽神鳥”也正是源於這裡的金沙遺址。2009年8月,由國家文化部正式批復的“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永久落戶成都,更是讓這座中國與世界共同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珍貴經驗。

  成都擁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省和市級保護名錄,還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區。而就在前不久,成都市還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美學場景名單,在全國屬於首次提出。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形成了“成都經驗”。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快立法進程、加大財政投入。第三,傳承人甘於奉獻,勇於承擔傳承責任。最后,成都市經過深入調研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保護名目體系。隻有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摸清家底,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截至2021年,四川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53項。

  成都雙年展對於非遺的當代詮釋

  “意匠共鳴”版塊策展人何桂彥與李珂珂認為,從全球化的視野出發,需要站在公共性的立場上“守本創新”,深入挖掘中華傳統藝術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獨特技藝,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形成古今融通、多元一體的文化自覺。

  藝術家湯志義來自中國現代漆畫的主要發祥地福建省,延續了中國人早在八千年前就開始使用的生漆,並將其作轉化為一種當代藝術觀念表達的媒介。藝術家孟柏伸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他此次參展作品使用了傳統手工徽墨、魚線、尼龍線與燈光進行創作。孟柏伸將傳統手工徽墨與現代工業產品進行了一次材質置換,進而思考傳統文化美學的當代呈現方式。

  藝術家劉建華出生於江西的吉州窯所在地吉安,,他此次的參展作品使用了陶瓷和金屬作為主要材料,反映出當代人們所面對的一個困境。藝術家梁紹基以蠶絲作為自己的藝術語言,用30年的光陰去尋找一個可以連接生物與藝術的東西,他在蠶吐絲中看到了蠶絲穿越千年迸發出的軟實力。

  藝術家王雷對於紙的利用有著深入的研究,在新館疫情爆發之后,他將與疫情有關的各類報紙編織出“口罩”的造型,以展望的形式祈願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御手段制止疫情。

  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再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很多,包含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傳統手工藝等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杭間認為:“現在傳統工藝面臨的機遇是歷史上最好的機遇,而這個機遇在我看來,可能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於還鄉,就是回到故鄉。”

  成都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故鄉”,鄉土永遠是傳統手工藝發生的一個重要機制。2021成都雙年展“意匠共鳴”版塊,展現出鄉土除了孕育傳統,也可以孕育當代,人類的“元能力”或許就蘊藏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2021成都雙年展主要關注的是世界范圍內的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形塑,將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反思傳統的方法,思考其中哪些可以轉化通向未來的資源。隨著成都雙年展的連續舉辦,未來將成為一種文化中樞,幫助傳統順利轉換成一種未來資源,讓人類未來的文明的未來能夠回歸文化的本質。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