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央視中秋晚會總撰稿楊啟舫:首次融入外景拍攝 還有個“川味兒”節目值得期待

央視中秋晚會錄制現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年,一年一度的央視中秋晚會將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舉辦。目前,晚會正在西昌緊鑼密鼓地錄制中,節目將於9月21日中秋節當晚播出。
9月1日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央視中秋晚會總撰稿楊啟舫。他介紹,此次中秋晚會將融思念團圓和家國情懷於一體,結合西昌當地濃郁的民族特色,呈現一場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溫馨的晚會。“這次秋晚節目還融入了很多外景拍攝的場景,這是往年沒有的”。
■談選址
選擇西昌是偶然也是必然
為秋晚節目提供多種可能
楊啟舫多年擔任中秋晚會總撰稿,承擔過多個國家級大型晚會和相關大型電視綜藝活動的策劃。“每年中秋晚會的選址大家都非常關注。”楊啟舫介紹,全國有600多座城市,西昌僅僅是一個縣級市,今年央視秋晚最終落戶西昌,可以說是偶然也是必然。
楊啟舫解釋說,選擇中秋晚會主辦城市,既要展現中國傳統的月文化,又能和一些年度熱點相關,同時還能寄托整個中華民族鄉愁、相思的共同情感。今年春節后,陸續有10多個城市申辦中秋晚會。西昌有“月亮之城”美譽,2000多年建城史。涼山是紅軍長征“彝海結盟”的革命聖地,也是全面脫貧攻堅、實現小康的主戰場。位於西昌的中國航天城以及世居在大涼山的14個少數民族,為今年秋晚的節目題材與藝術風格多樣化呈現,提供了多種可能。
“有人問我,為何把秋晚選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可能他們覺得西昌是衛星發射基地,是那種戈壁、沙漠。”楊啟舫介紹,他十幾年前就來過西昌,這回為了秋晚選址又來了幾次,每次都能感受到巨大的變化。“西昌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立體、多彩的城市。這座城市你能看到現代時尚,但是一轉身在不到一小時的車程之內,又能看到非常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保存得也非常完好。所以,每次來都能給我們驚喜。”
■談晚會
採用360度全景式舞台
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
楊啟舫告訴記者,他們圍繞邛海進行了考察,最后確定錄制主會場在星月湖公園。這裡背靠邛海,有“海上生明月”的既視感,而對面又是現代化的西昌新城。從這一個鏡頭裡,有跨越千年、穿越古今的感覺,能把傳統中秋文化與時尚現代元素很好地勾連起來。
今年中秋晚會仍將沿襲篇章式結構。楊啟舫介紹,除了序《明月升》,尾聲《海上明月》外,晚會還將設置上篇《月到中秋》、中篇《月之故鄉》、下篇《人月兩圓》。“晚會圍繞月文化講故事,是層次遞進的關系。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在月到中秋的時刻,我們來到月之故鄉,來為大家做一台人月兩圓的、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的、溫馨的晚會。”
晚會如何做到既有傳統內涵,又有時尚沖擊力?楊啟舫表示,今年秋晚採用一個360度的全景式舞台,可以說是移步換景,能夠讓觀眾在虛實、古今的巧妙轉換中實現沉浸式體驗。“舞台再現了西昌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建昌古城,古城的城牆上盤繞著黃葛樹。然后換一個角度,我們又能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包括現代舞美和許多高新技術的運用。傳統與時尚得到了完美融合,呈現出1+1>2的效果。”
■談創新
今年增加了很多外景拍攝
還有一個“川味兒”節目
“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每年都有人問我,今年中秋晚會主題是什麼?我都會告訴他們,每年中秋晚會主題都一樣,那就是親情、團圓、思念,但每年又會在這個主題上有不同的側重點。”楊啟舫說,中秋晚會是奉獻給全球觀眾的大餐。如果把今年的秋晚比作一個月餅,那它是一個五仁餡兒的,既有傳統中秋的風味,也有濃濃的西昌味兒,有大涼山民族的味道。
此外,今年秋晚還將通過外景拍攝、新媒體植入等多種科技手段,提高晚會顏值、激發情感共鳴。楊啟舫介紹,節目融入了很多外景拍攝的場景,比如西昌的古村落、民族村落,這是往年秋晚沒有的。“我們將很大一部分舞台,留給西昌、大涼山山區那些原汁原味的農民和歌手,包括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都會在中秋舞台上得到展現。”
採訪中,楊啟舫還透露了一個創新節目。“這是一個帶有川味兒的,而且是用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文化的節目,有說有唱。看了這個節目后,可能你會覺得完全是換了一個視角,所以值得大家期待。”
探訪錄制現場
舞台以建昌古城為背景 總舞美概念為“北斗七星”
9月1日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來到西昌邛海邊的星月湖濕地公園,在獲得央視中秋晚會劇組許可后,進入主會場實地探訪,了解晚會的錄制情況。
進入主會場可以看到,舞台搭建在星月湖上,一側靠近西昌邛海,一側是現代化新城。主舞台以建昌古城為背景,再現了盤繞在古城牆上的“根雕”黃葛樹,展現了千年來古樹與城市的融合。
水面上佇立起一個360度的環形舞台,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可以感受到舞台的唯美。
今年中秋晚會舞台視覺的主題意象以“北斗七星”為載體,與上篇《月到中秋》、中篇《月之故鄉》、下篇《人月兩圓》三個篇章交相呼應。
“今年秋晚舞台是歷年來最大的舞台。”劇組相關負責人介紹,舞美設計有所突破,並非純寫實,而是以貫穿古今為主線,總舞美概念為“北斗七星”。之所以有這樣的創意,是因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天主陣地、探月工程主戰場。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很多個第一。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