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這樣建設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做強“城市大腦” 做細“神經末梢”

2021年08月25日18:2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強“城市大腦” 做細“神經末梢”

  家人熟睡,廚房起火。一場火災看似已無法避免。但幾分鐘后,消防車趕到,一場大火被遏制在了萌芽階段。

  這是記者在4月14日進行的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專題採訪中看到的場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消防物聯網系統,它可以在煙霧觸發報警后,精准定位火災發生地點,呼叫消防隊員立即前往救火。

  這只是成都正在建設智慧韌性安全城市中的一部分。暴雨降臨,怎樣防止城市“觀海”﹔干燥季節,如何避免火災發生﹔地震發生,怎樣提前規劃足夠的避險空間……現代化城市作為一個廣域的空間,面臨的風險也是多元而復雜的。提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讓城市更加安全,是直接關系到市民安全感、歸屬感的重要命題。

  在重點區域全面安裝部署地震預警終端、實現中心城區用戶99.99%年度供電可靠率、今年6月前實現智慧安防小區覆蓋全市1800個小區……作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的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通過做強“城市大腦”,做細“神經末梢”,完善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體系,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數據共享,提升成都這座城市的抗風險能力。

  強預警 災害防治更加高效及時

  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成都將建設自然災害預警平台和“一張圖”決策支持系統,提升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精准度和實效性。“其中將新建、改造地震監測預警台站46個,地震預警終端將覆蓋人員密集場所及重點區域,實現地震監測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80%以上。”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在全市人員密集場所、重點區域安裝208套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其中包括都江堰中學等30所中小學被列為國家地震預警項目應用單位。“同時力爭實現電視或手機APP及時接收地震預警信息的功能,實現地震監測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80%以上。”

  此外,記者了解到,成都還規劃建設了23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和一批簡易應急避難場所,實現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不低於2平方米。未來將加快推進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和中小河流治理,實施沱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項目,積極推進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防治。推進市級防災減災主題公園建設,構建“1+ N”防災減災體驗中心,提升市民安全素養。

  更智能 實現“一屏觀一網管”

  如何讓城市更智慧、更有韌性和更加安全?成都給出的答案是:提升城市安全感知和應急保障能力、基礎設施服務品質以及智能安全管理水平。“武侯區望江街道的安全風險智能管控平台,就是一種很好的智慧治理形式。”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歷經近兩年半開發、測試和運行的智能管控系統,充分運用了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能迅速發現並整改隱患,當災情發生時可及時調動救援力量,同時能使轄區企業和平台互動,隨時接收通知以及舉報隱患。

  “在我們使用這個系統前,幾乎是人工紙質化管理,工作人員的隨意性很強。有了這個平台后,工作人員可以直接通過平台APP對企業等場所實行監管,解決了以前存在的問題。”望江路街道辦事處安全和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任參舉例:“過去要對某個酒店進行安全檢查,可能會因為工作人員對安全知識的理解或者相關法律規定的意識不強,隻會去檢查一下滅火器或者疏散通道。但是現在通過平台系統的提示,他會收到去檢查庫房、柴油發電房、汽車車庫、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一系列場所的提示,這將大大降低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成都將系統性推進安全生產、治安防控、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等智能感知網絡建設,構建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體系。迭代完善“城市大腦”信息系統,做強通達市、縣、鎮、村、小區各級“末端神經”,打造城市管理智能便捷應用場景。全覆蓋開通應用“社智在線”平台,實現智慧安防小區覆蓋全市。建成智慧急救信息系統建設,構建智慧應急平台,實現城市運行全天候管理。完成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搭建,實現城市運行“一屏觀、一網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晉朝)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