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了智慧大腦 數字經濟助攀枝花城市蝶變

7月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革新村村民彭紅吃過午飯,放下碗筷,又趕著去芒果園查看情況。彭紅是革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往年這時候很難在村裡找到他,“芒果上市,要到處跑著聯系買家,根本不得閑。”
今年初,攀枝花市國投集團攜手國內智慧農業領軍企業——廣西慧雲信息技術公司共同開發的現代農業產業互聯網平台“陌農幫”上線運行。種了20多年芒果的彭紅決定帶著合作社加入,成為平台直供基地。芒果園安裝攝像頭,手機成了“新農具”,數字成了“新農資”,改變由此接踵而至。
近年來,攀枝花積極探索數字經濟發展特色化發展道路,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根據《攀枝花市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到2022年,攀枝花市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15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超過10%。
數字管理城市更精細
7月12日,攀枝花大數據產業園的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指揮大廳,來自該市53個部門的數據在這裡匯總處理。
“為了打破傳統城市管理中的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實現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與綜合應用,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應運而生。”攀枝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智慧城市運營中心,不僅能實現數據融合分析、視頻感知態勢、應急指揮調度、社會智能治理、熱線資源覆蓋等功能,還讓綜治中心、城市綜合運營管理中心、應急聯動指揮中心“三中心合一”。
“攀枝花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其他城市相比有兩處比較明顯的區別。”在攀枝花市國有投資集團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王峰說,區別體現在底層邏輯上:“首先並不是先模塊化地搭架子,再往裡面填數據,而是分批次根據城市發展需求梳理出功能清單。”
王峰介紹,針對攀枝花山地較多這一特殊情況,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引入了衛星遙感技術,實時發現城市地形變化,並接入全市2.8萬個攝像頭,及時分析存在問題,進行預測預警,同步轉交至相關部門進行處理。“這樣一來,日常巡檢可能存在的盲區,能夠被‘智慧大腦’覆蓋。”
7月5日,攀枝花同時發布“雷電+暴雨”黃色預警,防汛工作嚴陣以待。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平台提供信息:城市部分低窪地帶可能產生積水,影響市民出行。很快,這些信息被反饋給住建部門。
早在6月初,攀枝花市防汛抗旱指揮決策系統與智慧城市指揮調度會議系統嵌合,將防汛減災視頻調度覆蓋到全市49個鄉(鎮)、街道。“擴大防汛視頻監控范圍,能夠在汛期直觀掌握降雨實況,為防汛減災人員轉移避險打好‘提前量’。”攀枝花市水利局安委會辦公室主任普玉浩透露,目前正在積極落實視頻覆蓋230個村、106個社區。
據王峰介紹,攀枝花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二個不同,則體現在針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需要,以城市特色產業出發,把智慧大腦作為抓手,以惠民、優政、興業三條思路,帶動智慧城市全產業鏈發展,實現城市數字化轉型。
數字推動產業深度融合
“要不是‘陌農幫’幾個月前那筆資金幫扶,13萬噸的枇杷訂單根本不敢接下來。”7月11日,攀枝花市東區密地物流園裡,四川省榴光溢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杰正和工人一起,為即將運往沈陽和廣州的芒果打包裝車。
攀枝花市國有投資集團現代農業事業部總經理馬成章說,現代農業產業互聯網平台聚焦解決傳統“小農經濟”生產組織分散、供需信息不對稱,單個農戶議價能力弱,難以形成區域品牌等產業難點,採用數字平台+輕量化設備,讓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走進田間地頭,幫助農戶低成本實現科學種植、優果優價,真正成為數字經濟平台重構農業價值分配鏈的受益人。
“整個數字產業平台形成一個產-供-銷完整閉環,不僅能夠支撐打造‘攀果’這一區域公用品牌,還能實現分散農戶的規模化、標准化、信息化生產。”馬成章說。
去年10月,攀枝花開發出國內首個實現區塊鏈技術全流程嵌入、全應用場景支持的產業互聯網平台“鈦融易”。
因缺少流動資金陷入經營困難,本地鈦產品生產企業天倫化工有限公司成為首批進駐該平台的企業。“獲得了資金支持,產能也從70噸擴展到160噸,還能騰出更多精力和資金放在技改和環保改造上。”該公司總經理田明英說。
不隻天倫化工,試運行以來,“鈦融易”平台累計提供資金2.01億元,幫助興中鈦業、龍坤電冶、旭東鈦業等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盤活資產,使多家本地企業首次實現產能全釋放。
“平台借助大數據和區塊鏈實現中小企業信用重構,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精准投放到供應鏈環節中去,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有助於打通釩鈦全產業鏈條。”攀枝花市國有投資集團釩鈦事業部總經理章濤說,滿足產品競價銷售、集中採購、集中銷售等需求,實現對傳統產業的信用重構與持續賦能,構建數字化的生態體系,“鈦融易”很快被行業接受。
目前,“鈦融易”平台交易產品已經輻射華南、華東、華北等片區,平台注冊企業50戶,線上線下交易額16.69億元,其中,線上交易額近7億元。
據章濤介紹,“鈦融易”平台的信息數據中心、倉儲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預計在年內完成建設,隨后將著手搭建智能制造中心。(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