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把貧困帽扔到金沙江底”(經濟新方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四川省布拖縣邊緣易返貧戶拔窮根見聞

本報記者 張 文
2020年11月24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布拖縣等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鞏固脫貧成果,四川進一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把脫貧群眾“扶上馬送一程”,力爭將返貧風險降到最低。

  

  浪濤洶涌的金沙江,進入涼山后緩緩前行。江畔風光旖旎,城鎮星羅棋布。其中,彝族聚集的布拖縣地處高寒山區,半農半牧,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貧困人口近8萬,貧困發生率高達45%。近日,布拖縣退出貧困縣序列,140余個貧困村、超過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鞏固現有成果,才能確保摘帽無水分,防止貧困卷土重來。近年來,四川在涼山州強化防止返貧的機制,力爭將致貧因素連根拔起,布拖縣便是典型之一。

  實行預警機制,精准防止返貧

  “別擔心,一點小病,幾乎沒花錢。”55歲的阿達吃雷從鎮上的衛生院一回村,第一書記葉向東便關切地上門詢問病情和診療費用——家住特木裡鎮先鋒村的阿達吃雷,雖說脫貧已有兩年,但由於僅靠和老伴在農業園區務工,收入並不多,被村裡列為容易返貧的預警對象。

  “若是因病花銷多了,馬上就需要向鄉鎮報告,啟動基金幫扶、政策兜底等方式防止返貧。”葉向東告訴記者,雖然已經整村脫貧,但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艱巨。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表示,四川已脫貧的600多萬貧困人口中,有8.2萬人存在返貧風險,另外還有不少邊緣易致貧戶,“要防止這兩類群眾成為貧困戶,需加強動態監測。”目前,四川已探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防止返貧監測和應急救助機制。

  “我們運用信息化手段,在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中研發了貧困監測預警模塊。”降初表示,四川以因病、因災及因疫情導致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為監測對象,對出現困難的預警監測對象及時開展幫扶救助,最大限度防范致貧返貧風險。

  目前,布拖縣共有上千戶脫貧監測戶、5000余戶邊緣戶被納入全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實行動態監測。布拖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沈金文表示,布拖縣落實監測戶、邊緣戶幫扶責任人,因人因戶落實住房提升、社會保障等幫扶措施,堅持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及時化解返貧、致貧風險。

  摘帽不摘幫扶,筑牢致富底氣

  “老鄉們,開課了,請大家准時。”晚飯時間后,龍潭鎮幸福村的農民夜校喇叭響了起來,來自富順縣的幫扶干部朱坤華忙著准備種養技術培訓教材,計劃為大家講授青花椒嫁接技術。村子雖然去年底摘了貧困帽,但朱坤華絲毫沒有鬆懈。

  2018年6月,四川為打贏打好涼山地區脫貧攻堅戰,在全省各市各系統選派5700多名干部組成脫貧攻堅隊,分赴涼山州深度貧困縣開展為期3年的幫扶工作。幾年間,富順縣傾力幫扶對口的布拖縣,投入各類幫扶資金上億元,常駐布拖援彝干部人才近百人,引入150多個幫扶項目,貧困村摘帽后幫扶力度不減。“確保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富順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國榮表示,布拖縣雖然已經摘了帽,但是幫扶工作仍然會“扶上馬送一程”,內容不變、力度不減。

  為有效防止返貧,四川規定,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后,到2020年享受的扶貧政策總體不變,對已脫貧對象繼續給予適當支持。目前,全省貧困縣雖然“清零”,派往各貧困縣的幫扶隊伍卻一支也未撤退。“摘帽意味著階段性勝利。我們希望繼續守在村裡,直到脫貧群眾能穩定地過上幸福生活。”覺撒鄉的幫扶干部黃文峰表示。

  “有好政策撐腰,我要把貧困帽扔到金沙江底。”九都鄉洛色村剛脫貧的吉木拉日底氣滿滿:去年底脫貧后,他在幫扶干部幫助下,加入村裡的養殖合作社,家裡新添了幾頭牲口,今年增收兩萬元不成問題。

  關注易貧群眾,不落一人一戶

  “大叔,下面這層樓是圈養牲口的,在這裡搭鋪睡覺不衛生。”拉果鄉阿爾馬之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一排排兩層新房锃光瓦亮,中建二局派駐涼山州的農房巡檢組成員高良忠一棟一棟房屋挨個“家訪”,既檢查房屋質量,也勸導村民養成科學的居住習慣。

  一直以來,人畜混居等習慣導致涼山州衛生問題突出,成為因病致貧的根源之一。此外,厚葬薄養、巨額彩禮等習俗也帶來巨大的返貧風險。四川在涼山積極推進“移風易俗、破舊立新”的工作。“入戶講、逢人說,群眾總會接受新理念。”高良忠說。

  未曾被列為貧困戶,卻因缺乏就業技能、家庭負擔較重等原因,長期徘徊在貧困邊緣,這樣的“邊緣戶”同樣是脫貧攻堅政策的重點照顧群體。“關注易貧群眾,防止產生新的貧困人群,才能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一戶。”降初表示。

  開車從蜿蜒的小道下山,山腳下不遠處便看見鱗次櫛比的彝家新居。這裡是布拖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依撒社區,附近3個村子的群眾從高山上搬遷至此,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我從沒戴過貧困帽,但是經常擔心哪天就成了貧困戶。”走進西充縣實驗駕校,寬闊的試駕馬路上,來自布拖縣的村民阿布此貴正跟著教練學習踩離合起步。“以前啥都不會,外出打工隻能做基礎工、打短工。今后有了一技之長,收入翻倍沒問題。”他說。

  目前共有150多名布拖縣彝族同胞在這裡接受免費駕駛培訓——在西充縣的幫扶下,他們將接受70天強化培訓,取得機動車C、B照駕駛資格,學費、食宿費全免。“他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一定能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小康夢。”西充縣就業局局長范雪君表示。

  拔窮根,靠就業,也靠產業。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是醫藥企業好醫生集團的精准幫扶村,在企業“包種包收購”的政策下,村民種植附子175畝,戶均增收近6300元。好幾名“邊緣戶”,成了致富帶頭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4日 03 版)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