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淘金記憶館

阿爐·蘆根
2020年08月08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老鄒家住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金河鎮黎明村,此地自古盛產沙金。老鄒三十二歲開始學習如何識看山形水勢,尋找沙金礦床,採沙淘金,以此謀生。上世紀八十年代,老鄒辦了採金証,干了許多年。眼看雙親漸老,兒女漸長成,作為家庭支柱,他心裡發慌。所幸2000年前后,借助住房和水電路改造等鄉村建設項目政策的東風,老鄒添上一些積蓄,從一座叫牛索岩的懸崖上搬下了山。

  牛索岩,意指上下懸崖的挂壁路隻有牛索一般細。此處交通閉塞,土地貧薄,不怎麼長庄稼。沙性土質裡蘊含沙金,大家隻好冒險鑽洞開採,以此為生。老鄒一家搬下山后,石木房變成混凝土平房,堅實敞亮。老鄒高興地說:“這下我這個老挖金人終於出洞見天了。”

  前些年,他家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老鄒全家打造了三層小樓鄉村庭院,過起舒適的小日子。

  老鄒請我來喝茶。他的三層小樓就坐落在鄉村公路邊,院中花繁草茂,靜謐宜人。每當稍有余閑,他就在那裡置桌呷茶,一面吟唱“搖船謠”,一面在小本子上涂呀畫呀,終於顯出一個場館的輪廓。最后,老鄒抿嘴一揮,揮筆點破玄機:“淘金記憶館”。

  想創辦“淘金記憶館”,這正是老鄒找我來商量的緣由。

  要辦館,先得亮出實物來。老鄒連連應答說:“有,有。”跑進房間,一陣翻箱倒篋之后,拿出三件物什。一件是天平,用以稱量黃金。一件他稱之為手錘,極像尖嘴鋤,只是手柄短得多,用以挖掘。一件他稱之為“魚尾千斤”,其實是鋼钎撬棍,兩頭已經被錘打得又平又薄,其中一頭撅起,好鉤住石頭使勁撬。

  我心想,這麼點東西,怎麼撐個館。老鄒明白我的意思,急切地說,還有,還有……我們這裡的住戶大都是曾經的挖金人或是其后代,每家再不濟也有一星半點淘金工具存留……對了,還能找到搖船!

  這件為歌謠“冠名”的大物件,一下引起我的興趣。

  老鄒帶我去一戶鄰居家看搖船。鄰居兩層小樓的家屋也在公路邊,屋主人是個老大媽,門口張貼著精准扶貧幫扶卡,家庭成員隻有她一個人。老鄒問她搖船還在不在。她哈哈笑起來,怎能不在。為了便於放置,搖船已被拆卸,靜靜地橫躺在豬圈上方的兩根橫梁上。老鄒一眼認出了,歡欣不已。

  我們把搖船重新拼架成型。完工的那一刻,我聽見他長吐了一口氣,滿頭大汗,但嘴上還吆喝道:好嘞!起船!

  搖船重新合體。老鄒握住搖把,做出搖的動作。搖著搖著,他微閉雙眼。我知道他一定聽到了水流淘洗金沙的聲音。

  老鄒自豪地告訴我,燦亮的金子就是用這搖船搖出來的。從金沙到金子,中間一定要經搖船嚴苛篩選,而老鄒當年是公認的搖船好手。

  將搖船前高后低支在近水之地,一人在旁將金沙一撮箕一撮箕地倒入搖籮中。老鄒一手搖動搖把,一手以水灌之。搖掉的是沙子和石子,留下的是重沙。搖船手憑經驗再篩除雜質,變成含金量高的烏沙。人們用水銀一絲不苟、反反復復地從烏沙中提取到金粒,再用干淨潔白的玉米殼將飽吸金粒的水銀裹成一枚枚“彈子”,置入炭火之中。水銀漸漸熔去,浮出一派金黃,那正是貨真價實的黃金。

  挖金人是四海為家的群體。他們靠運氣和經驗跟著礦脈而走,笨重龐大的搖船注定無法隨身攜帶。於是作為挖金人的老鄒還是個木匠,每到一處便就地取材,邊打搖船邊淘金。老鄒說他共打制過五十架搖船,每次拆棚換地之后,他就把搖船送給支援木材的人,以作回報。

  如今老鄒開始熱衷到相關部門跑他的“大項目”。生活富起來的農民,也想著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大展拳腳。聽說“淘金記憶館”需要大家湊集實物,村民拍起胸脯,隻要老鄒想要的,大家都給。老鄒則獻出自己最喜歡的那間寬敞明亮的屋子,免費做“淘金記憶館”館舍,還准備當義務講解員。

  離開的時候,我對老鄒大聲說,你的“淘金記憶館”一定能辦好。

  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暗,沿途的鄉村亮化路燈串串明珠般亮起來。願所有挖金人及其后代,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亮堂。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8日 08 版)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