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政府幫他連渡難關 他拉鄉親擺脫貧寒

返鄉養鴨記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0年07月13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走進四川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鎮紅星村“好農夫家庭農場”,一陣清涼襲來。這邊,葡萄架上藤蔓努力向上伸延﹔那邊,獼猴桃樹枝繁葉茂。

  “我們農場有50畝葡萄、240畝獼猴桃,按照‘禽—沼—果(菜)’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搞生產。”一陣洪亮的聲音傳來,隻見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漢子面前,圍攏著一群外來的客人。

  這個漢子叫張元超。雖說皮膚黑,但臉上總是挂著一絲微笑,高高的個子顯得很是精神。大伙兒聽完他的講解,忙不迭地向農場腹地走去。

  提起身邊這位致富能人,在農場務工的村民楊國敏放下手中的活兒,滿是感嘆,“既能學技術,還有錢賺,在元超這兒干活,大家放心!”

  貧困戶李鬆也湊上前來,“我就在他這兒打工脫貧的。”在農場干了7年,李鬆很是了解張元超創業致富的前前后后。

  2006年以前,張元超也曾輾轉於沈陽、成都等多地打工謀生,可惜也隻能勉強維持生計。2007年,了解到雅安養鴨競爭小,政府還有鴨苗和技術培訓的支持,張元超決定返鄉辦鴨場。可是,養鴨需要地方,哪兒找去?張元超把困難反映到了當地鎮黨委、政府。在當地協調幫助下,6畝土地流轉到手,養鴨場順利建成。張元超缺乏經驗,村支部書記就牽線搭橋,幫助他和養鴨專家結成了“發展聯盟”,專家負責技術,而他則負責管護。隨后。鴨苗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高,張元超成了鄰裡鄉親口中的“張萬元”。

  困難又接踵而至。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讓張元超苦心經營多年的養鴨場遭受了“滅頂之災”,鴨舍倒塌,鴨子全死了,張元超心灰意冷。

  而就在他准備再次外出打工償還債務之時,鎮村又送來了溫暖。幫助建廠房、申請貸款、拓寬銷路,修建產業作業道、申請產業扶持資金……不到兩年,鴨場竟起死回生、轉虧為盈。

  而隨著鴨子數量的不斷增加,張元超又遇到了新的難題:每天成堆的鴨糞不知該如何處理。正當犯難時,聽說政府鼓勵有條件的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種植業,張元超將鴨場附近的土地流轉過來,種植了葡萄和獼猴桃,這才有了生態友好型的“好農夫家庭農場”。 “觀光+品嘗+銷售”,種養結合,投產當年,張遠超就收入30多萬元,而后 “張萬元”也成了“張百萬”。

  2015年,張元超申請入了黨,成為村委委員。“看到身邊鄉親還都過著窮日子,就趕緊擬定了系統的幫扶計劃”,張元超說,通過擴大規模,農場為村裡老鄉提供就業崗位達到50余個,人均收入2萬余元。“其中我們貧困戶就有30多名,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李鬆高興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3日 13 版)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