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五名東部干部來到“三區三州”——

全力以赴,決戰深度貧困(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2020年03月11日06: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三區三州”是連片深度貧困地區,確保如期脫貧摘帽,需要加大各方幫扶力度,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5名來自東部地區的援建干部,向記者講述了他們來到“三區三州”、決戰深度貧困的努力。

  把產業挪到家門口,建扶貧車間帶動就業﹔組織培訓提升職業技能,通過勞務協作增加就業機會﹔送醫術上高原,為藏區培養醫療人才﹔引進資金帶動產業發展,給老鄉脫貧添動力﹔動員企業結對幫扶,拓寬產品銷路……援建干部瞄准當地突出問題,開展精准幫扶,為群眾盡快脫貧,全力以赴。

  ——編  者  

  

  產業挪到家門口,扶貧車間促增收

  “噠噠噠……噠噠噠……”初春時節,寂靜的深山小村裡,卻有縫紉機踏板聲此起彼伏。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拱北灣村扶貧車間,就設立在村口,20多名村裡婦女在這裡忙碌著,由她們縫制的迷彩工裝,將交給廈門市和臨夏州共同出資成立的廈臨公司統一銷售。一個季度過去,每名婦女同志的收入能達到8000元。

  前年8月,我從廈門市同安區來到臨夏州對口支援。一路大巴從蘭州過來,顛來顛去的5個小時裡,雖然有心理准備,但一下車的那種震撼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山大溝深,高寒干旱,資源貧乏,產業急缺,這就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的臨夏州,面臨的脫貧攻堅形勢嚴峻而復雜。作為挂職的州扶貧辦副主任,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用時9天,和一起來支援的挂職副州長邱武偉同志到8個縣市一一走過去,發現兩個關鍵性問題:農村閑置人口多、產業集中在城區。一方面勞動力沒有市場,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員工。“人不動產業動”,讓產業挪到群眾家門口,怎麼樣?

  思路一開,資源就活。2018年起,按照“群眾搬到哪裡扶貧車間就建到哪裡,哪裡人口集中扶貧車間就建到哪裡”的思路,臨夏州尤其是深度貧困的東鄉、永靖等幾個縣,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和深度貧困村,扶持興建了八寶茶包裝、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其中州政府支持廈臨公司在東鄉縣河灘鎮建立“衛星扶貧車間”,推行“總部工廠+衛星扶貧車間”的創新生產模式,實現了貧困家庭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有錢掙還離家近”。

  如今,廈門市在臨夏州援建的扶貧車間總數達216個,佔臨夏州扶貧車間總數的比例達90%以上,解決了4430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增收問題。

  今年,臨夏州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縣市整縣摘帽退出,要想如期交上讓群眾滿意的“脫貧答卷”,需要我們廈門、臨夏兩地干部群眾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也將全力以赴。

  福建廈門市援助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扶貧辦副主任柯偉陽講述

  本報記者  劉曉宇整理  

  

  組織培訓提技能,勞務協作送崗位

  這兩天對我們來說,手機信息是一條都誤不起。

  為啥?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我們就通過微信、QQ等多種渠道積極收集就業招聘信息,並通過視頻講課等方式組織開展線上培訓,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這關系到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和生活,咱馬虎不得。

  一直以來,受自然環境制約,再加上勞動力分散、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就業水平低、就業質量不高,既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發展的“老大難”,也是制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所在。

  瞄准問題找出路,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首先從提高老百姓的就業能力入手,依托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開展電子商務、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技能培訓,讓大家“武裝”起來。接下來,通過當地就業和轉移就業兩種形式,給“武裝”起來的勞動力找到“用武之地”。

  一方面,我們重點培育當地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從山東援青資金中拿出1.09億元,投入到全州200多個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這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和產業基礎,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脫貧,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我們利用“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專項招聘活動,組織山東企業到海北州開展聯合招聘,並在濟南、青島等地設立了“青海省海北州勞務輸出工作站”,提供就業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讓海北州赴魯就業人員隨時都能找到“娘家人”﹔此外,我們還在祁連縣、海晏縣建立了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園,吸引小微企業入園發展,給予租金減免、創業指導等優惠政策,通過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說實話,產業基礎薄弱、市場主體不活躍仍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下一步,我們將打好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高原生態有機畜牧業兩張“王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源,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用就業撬起脫貧致富的增長點。真希望有一天,人們再提到海北州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不隻有無邊無沿的油菜花、美味可口的牛羊肉、如詩如畫的好風景,更有咱懂技術、有文化、勤勞熱情的海北人。

  山東省發改委援青干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發改委副主任懷心強講述

  本報記者  賈豐豐整理  

  

  醫療援助進藏區,健康扶貧上高原

  3月4日下午1點,我為患者縫合上最后一針線,歷時3個多小時的腹腔鏡下右腎實質切開取石和左腎造瘘術順利完成。

  在護士的幫助下,我脫掉手術服,后背的襯衣早已被汗水浸濕,心跳明顯加快,疲憊像潮水一樣襲來。我突然想起出發前,上一批援助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醫療隊同事的提醒:“在高原做手術,不僅是技術活,更是一門體力活。”

  腹腔鏡技術在國內泌尿外科的應用並不罕見,但是迪慶地處藏區,醫療水平較為落后,醫療器械和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還不足以完全應對此類手術。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和迪慶州醫院的協調配合下,手術必需的醫療器械得以解決。最終手術順利完成,為當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6年4月,瑞金醫院北院與迪慶州人民醫院結成對口幫扶關系,制訂了5年援建計劃。近4年來,結合國家健康扶貧要求與當地醫院實際情況,我院累計派出8批醫療隊共40名醫護人員支援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每批援助半年。我所在的第八批援滇醫療隊,由包括我在內的5名隊員組成。

  此外,我院與迪慶州人民醫院定期開展州內各鄉鎮的巡回醫療活動,送醫下鄉。早在2017年,我就從上海來到迪慶州參加巡回義診。義診結束后,我當即填報了援助醫療隊的申請書,但由於科室工作分工原因,最終未能成行。這次入選第八批援滇醫療隊,也算圓了我支援藏區醫療事業的一個夢。

  醫院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梯隊的建設。因此,援助醫療隊的隊員們在完成日常診療工作的基礎上,還有教學和科研任務。通過帶教、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培養當地醫療人才,最終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第八批援滇醫療隊隊長潘雋瑋講述

  本報記者  葉傳增整理  

  

  投資興建養殖場,圓了老鄉脫貧夢

  幾年前,藏雞多是散養。按理說,規模化養殖利潤高、效益好,為啥還要散養?概括起來一句話,缺資金。

  單就一個藏雞育種,投資就不低。北京援藏隊引進了一家養殖公司,但是人家一算這筆賬,上千萬的資金投進去得好幾年才能見到成效,要是失敗了,企業也擔不起這損失。

  企業可以不干,尼木縣的老百姓卻不能不發展。我們北京援藏隊和企業一合計,企業出一部分經費,我們再配套500萬元的援藏資金,育種基地可算搞起來了。

  從種雞到商品雞,藏雞的成型之路還需要一個金窩窩——寬敞的雞舍。可這麼一來,成本又要大大提高。和我們合作的那家養殖公司,前期已經投了不少錢,還沒見到利潤,這時候讓他們繼續追加投資擴建雞舍,那可不是為難人家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援藏隊又拿出9600萬元——企業一分錢不用出,隻負責養殖場建成之后的后期管理。擴建后的雞舍寬闊明亮,一點也不比大城市裡的現代化養殖中心差。

  除了建設大型養殖中心,我們還直接把資金投到村裡,為合作社興建養殖場。河東村的貧困戶次仁桑珠一直都有脫貧夢,卻苦於沒錢沒場地沒牲畜。自從北京援藏隊投資在村裡建起了養殖場,次仁桑珠勁頭十足。經過刻苦鑽研和學習,他不但自己脫了貧,還成了養殖專家,引導更多老鄉致富。看著北京援藏隊建起來的新房子、買來的新設備,村裡的老百姓都豎起大拇指。

  尼木縣的藏族文化傳統濃厚,藏雞、藏紙、藏香都是寶貝。在尼木縣非物質文化展示示范區和卡如鄉溫泉驛站,有各種特色產品展示,這都是援藏資金投資建設的旅游和展示項目。它們不僅拉動旅游、打響品牌、繁榮文化,還能帶動就業,促進發展,讓尼木成為藏文化旅游的“打卡點”。

  資金撬動產業、撬動建設,也撬動人的觀念,咱們不僅要幫尼木脫貧,更要幫老百姓致富。

  第九批北京援藏隊隊員、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江講述

  本報記者  徐馭堯整理  

  

  動員企業結對幫,優質特產銷路寬

  我叫吳永平,是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的副鎮長,目前挂職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政府辦副主任。

  茂縣是農業大縣,蔬菜產量年均13萬噸,這裡盛產甜椒、番茄等高山蔬菜,雖然綠色優質,但由於銷售渠道單一,往往賣不出好價格,影響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為了補齊茂縣蔬菜加工、儲存的短板,我多次拜訪溫嶺紅日供銷有限公司,向他們推介茂縣的特色農產品,闡述“行業協會+合作社”一對一結對幫扶模式,分析合作雙贏的前景。后來閑聊時,董事長江福初說我的手機就像“24小時服務熱線”,企業有啥問題我都會隨時解答,當初就是被我這種真誠打動,才決定來茂縣實地考察投資。聽完這話,我感觸頗多,也更清楚自己肩上的擔子分量有多重。

  從2019年8月紅日供銷公司茂縣分公司成立以來,共採購、銷售茂縣蔬菜1286噸,合計462.39萬元,帶動424名貧困群眾增收。還為當地80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季節性務工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萬余元。下階段,公司還計劃在茂縣設立蜂蜜加工廠,這樣也能惠及茂縣更多的貧困戶。

  茂縣的大部分貧困村位於山區,這些年為了脫貧致富,村民種植了花椒和百余畝的李子。但由於地處高山,道路狹窄,運輸極為不便,農產品無法走出深山。

  了解到情況后,我馬上聯系到溫嶺的愛心企業,成功牽線浙江一家銀行。他們不僅向茂縣雅珠村捐贈20萬元幫助修建道路,還將雅珠村作為結對村。如今,我們正在跟銀行商量著,下一步如何在村民就業、助學、助殘和濟困等多方位開展幫扶。

  兩年多時間,我從未放緩過精准扶貧的行動步伐,按照“因企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則,把民營企業的產業資源優勢與茂縣的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需求對接起來。2年來累計動員溫嶺14家企業結對幫扶15個貧困村,共投入幫扶資金150余萬元。2019年溫嶺籍企業家在茂縣累積投資額達1億元左右。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副鎮長、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政府辦副主任吳永平講述

  本報記者竇瀚洋、通訊員泮永翔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1日 13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