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上产业链 春意唤醒旧山村
——南充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推动帮扶村产业振兴侧记

葫芦颈村,一个位于四川南充仪陇县的普通山村,与南充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定点结对以来,几年实践探索,找到了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发展春风激活了沉睡的土地,天酬勤、人思进,褪去旧貌,换了新颜。
破冰,组织先行种出“样板田”
都没有着落,如何破局?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分析、与村“两委”共同探讨,明确了“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的帮扶路径。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这是我们的切入点!搞村集体产业,前景虽好,风险也大,只有组织和党员先‘趟雷’,群众才会放心跟上。”驻村“第一书记”任云有着自己的思考。
万事开头难。彼时,村党支部经过反复考察和对比,选定了有一定市场、附加值较高的羊肚菌作为特色产业培育,但村民并不太买账,他们有着现实的顾虑,怕养不好、卖不掉、白赔钱。
怎么办?带头干。2021年秋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收拾出村里的5亩撂荒地种下了羊肚菌。他们既当“农民”又当“学生”,遇到问题就上网找资料、请教专家,最终亩产达到了300斤。
“第一炮”打响后,原本观望的村民愿意“下场”了,村党支部马不停蹄地开始张罗,利用帮扶单位捐赠菌种、营养袋、遮阳网、烘干设备等,在2022年建成2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羊肚菌规模化种植终于“破冰”。
扩圈,党群合力筑起“产销链”
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扩大,主动参与的村民多了,从“试验田”变“实战场”,没有了“试错”空间,新的压力随之而来。
“不能只管‘生’,不管‘养’”,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统一思想,面对建设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的挑战,还得是组织搭台、党员冲锋。
村党支部细致谋划,动员村里的12名党员组成“产业链党员攻坚队”,划分种植、加工、销售责任区,每个区域、每个环节都由党员带着群众干。开展田间管理,治理病虫害,请专家技术培训,奔走推介产品……本该冬闲的几个月,葫芦颈村的党员们却一点都不闲。来来往往的村民看在眼中,都竖起了大拇指,“搞出个模样来了!”
付出终有收获。经过几年发展,葫芦颈村的羊肚菌种植形成了初步规模,在周边打响了知名度,打开了销路市场。
组队,种植大户做好“传帮带”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带你们看看村里羊肚菌的生长情况”,初春清晨的阳光仍带着几分料峭寒意,倾撒在田间地头,大棚前的“羊肚菌直播”就已经开播了。
直播镜头前的是年轻人叫吴明华,他的“师傅”是村里培养出来的羊肚菌种植大户文吴辉。老文专注搞技术,小吴负责找“点子”,“师徒”二人的“土味”直播已经积攒了不少粉丝。
2022年,从外地务工返乡的文吴辉开始尝试种植羊肚菌。第一年,因为技术掌握还不到位,忙活了几个月,最后一算账不赔不赚。“本来想放弃了,还是在组织的帮助和鼓励下,最终坚持了下来。”提起那段经历,文吴辉记忆犹新。
文吴辉善专研,勤动手,很快扭转了局面,慢慢成为了羊肚菌种植的“土专家”,不但手把手带出了几名“种植能手”,就连其他地方的种植户都隔三差五慕名前来“取经”。最近两年,他种植了12亩羊肚菌,销售收入达到了18万元。
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吴辉,村里的羊肚菌产业带动村民就业40余人,每年向务工村民发放劳务薪酬达10余万元,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赢局面。
接力,全年种养结出“四季财”
羊肚菌种植的周期为10月到次年3月,剩下的时间也不能白白溜走了!村党支部决心继续延伸发展季节互补型产业。经过调研,选定了吊瓜种植和蚕桑养殖,时间不冲突、经济价值高,可以进一步帮助村民四季增收。
说干就干,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帮扶单位争取支持,在2023年建成了100余亩的吊瓜产业园,次年为村集体带来了10余万元收入,带动村民务工500余人次,发放“土地流转费”及工资合计4.9万元;10名村民加入吊瓜种植,扩种120亩。
今年,蚕桑产业园已建设70亩桑地及1个新型蚕房,即将投入运营,预计每年提供用工岗位1000个、发放土地流转费和工资15万元以上。
“菌-瓜-桑”的季节性互补种养产业链,让村集体经济的“成色”更足。4年来,村集体收入增长20倍,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从“单点突破”到“多元共生”已然成势,村民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三重收益,收入持续增长。
“群众获得了实际收益,他们能感受到,驻村干部是来干实事的,组织和党员是值得信赖的,思想通畅了,一切工作就活了。”回顾几年来的经历,葫芦颈村党支部书记吴成华由衷感慨。
如今,葫芦颈村悄然变了样,平坦的道路铺好了,明亮的路灯安上了,文化阵地建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未来,该村继续夯实支部堡垒,加快培育本土产业带头人,拓展羊肚菌、吊瓜深加工……(任云、代云龙)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