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温江一家亲”关怀心连心:“窗帘之约” 守护独居老人安康

人民网 赵祖乐
2025年09月26日14:2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前天一大早,我接到了张兰的电话。我问‘有什么事啊’,她说‘我刚路过您家楼下,看到窗帘拉开了。今天是您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9月25日,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长安路社区7111厂生活区居民冯多焱说,“她是我的‘守护人’,但我没想到她记得我生日。”

张兰和冯多焱曾在同一个厂工作,如今住在一个小区。子女各自成家、老伴去世后,86岁的冯多焱独自居住。自长安路社区“窗帘之约”行动启动以来,“年轻”的她就成了年长的他的“守护人”。窗帘是他们不见面沟通的信号,“早晨窗帘拉开代表平安,晚上拉上意味着一天安稳。”对张兰而言,开关窗帘这个平凡的动作,等同于报平安。“小老”助“老老”守护独居老人安康,也是“温江一家亲”关怀心连心的写照。

张兰与冯多焱的“守护之约”始于2021年。当年,他们俩所在的国营7111厂300余名老党员组织关系移交至长安路社区。这批“银发力量”向社区表达还想“发挥余热”的愿望。于是,长安路社区组织他们成立“航天烽火离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并推出“窗帘之约”行动:以7111厂生活区为试点,组织低龄老党员结对服务高龄独居老人。

经过走访了解独居老人情况,首批确定9名事实独居老人为“守护对象”,参与“守护”的低龄老人有18名。张兰年逾花甲,照顾着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她拥有28年的党龄,自从参与“窗帘之约”行动后,她成了冯多焱的“守护人”。她说:“我还‘年轻’,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此,以窗帘为平安信号,“每日望窗帘、异样速敲门”成了暖心的约定。

在长安路社区,像张兰这样“以窗帘为号,以敲门为约”的暖心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自“窗帘之约”行动启动以来,长安路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低龄老人与高龄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一日两观、三日一访、每周汇总”规范化日常守护机制,通过“观、访、汇”,将分散的邻里关怀转化为有组织的安全守护体系。

如今,“窗帘之约”由7111厂生活区扩展到3个小区,守护人除了“小老”党员,还有年轻党员、网格员、亲子家庭志愿者等110余人,形成覆盖30余户重点老人的日常守护网络,累计处置应急事件30余起,构筑起一道充满温情的社区安全防线。越来越多像张兰这样的“小老”党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成为“动员者”,鼓励身边人加入“窗帘之约”。

“窗帘之约”不只限于“窗帘”。长安路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4300多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900余人。通过“窗帘之约”行动,社区整合党员、志愿者、物业、企业、医疗机构等多元力量,将一句简单的约定扩展为一张有温度的守护网。广大“守护人”除了每日望窗帘,还开展日常照料、就医陪同、节日关怀、物品代买、衣服代洗、理发、房屋清洁等服务,通过靠前一步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难题,驱散他们的心中烦忧。这些小事,都是“窗帘之约”温情的生动注脚。

除了人情温暖,科技也在持续赋能。长安路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感烟报警器,实现“人防+技防”双重保障,用科技力量默默守护独居老人的日常安全。

从安全守护到生活关怀,从健康监测到情感慰藉,公平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将“窗帘之约”从初始的约定升华为集安全守护、生活照料、健康关怀、情感慰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层次的服务机制。它不仅照亮了独居老人的“安心灯”,更擦亮了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

“一帘相约,银发守护。‘窗帘之约’不仅缓解了社区为老服务人手压力,更搭建起老党员发挥余热、持续奉献的平台。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推广这一行动,把‘窗帘之约’打造成为连接社区与空巢老人的桥梁,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温江一家亲’的底色越发鲜亮。”温江区公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