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一分示范田”裂变记

2025年09月18日10:4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一分示范田”烟叶长势。仁和区烟草专卖局供图
“一分示范田”烟叶长势。仁和区烟草专卖局供图

9月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大保哨社的一分示范田里,银黑相间的地膜在烈日下泛着金属光泽,细密的滴灌带如脉络般延伸至每株烟苗根部。一株株烟苗挺拔健壮,叶片舒展如翡翠,在热浪中涌动着科技兴农的生机。

从“门外汉”到“田秀才”

盛夏清晨,大龙潭乡的烟垄间已暑气蒸腾。身着深灰工装的毕锋在田埂上,专注地进行烟株打顶。这位“90后”的技术员,6个月前还是仁和区局的一名稽查员,如今已能熟练指导20户烟农、432亩烟田的生产管理。

面对从专卖监管到烟叶生产的巨大跨越,毕锋坦言:“起初看着烟苗,就像看天书。”

大龙潭烟点点长杜仕福给他指了条路:先种好“一分示范田”,把标准写在烟田间,让烟农看得见、学得会、跟着干。于是,一垄长10米、宽7米,折合1分地的田块成了他的“新战场”。

烟点老技术员李中学驻点带教,从基肥配比对烟株生长的影响到叶片卷曲背后的病虫害信号,手把手教学;每月的“田间月考”更如“紧箍咒”,起垄高度是否达标30厘米、行距是否精准到1.2米、覆膜是否贴地紧实、复合肥35公斤是否配腐熟农家肥100公斤的“黄金配比”,倒逼他把技术标准刻进骨子里。

半年后,毕锋的笔记本里不仅有参数表,更有手绘的“烟株生长曲线”,每个管理节点都标着“烟农易懂版”注释。“现在看烟株长势,就像查案卷找疑点,一眼能发现问题。”他笑着说,曾经的“门外汉”,已能在田间给烟农当老师。

从“土办法”到“新技术”

“种烟又不是造原子弹,用得着这么精?”烟农毛从伍起初对示范田的“精细活儿”满脸怀疑。在大龙潭乡种了20多年烟的他,习惯了“凭经验施肥、靠感觉打药”的老路子,对大龙潭烟点大力推广的“免打窝水肥药一体化”烤烟移栽新农艺嗤之以鼻。

4月24日,示范田里响起覆膜铺管一体机的轰鸣声,烤烟移栽工作拉开序幕。机器驶过,银黑地膜顺势铺开,滴灌带同步嵌入垄间。毕锋边操作机器边给烟农讲解:“银面反光驱蚜虫,黑面抑草省人工,可回收地膜还能护土壤。”

烟农毛从伍蹲在田边,看着毕锋按下控制阀,含线虫宝药剂的“定根水”顺着滴灌带直抵烟苗根部,全程不打窝、不浇明水,忍不住惊叹:“这技术真省劲!”

更让烟农们惊叹的是精准到“克”的管理方案:栽后5天滴清水促还苗,10天、20天分阶段滴入高氮水溶肥和“两黑病”药剂,用量精确到毫升;30天滴高钾肥壮茎秆,50天“看苗调肥”——叶片偏黄补氮、茎秆细弱增磷。

“过去施肥靠手撒,肥料利用率也就30%,进入旺长期还需要额外买点肥料才行,现在滴灌按克算,利用率提到60%!”毛从伍算起明白账:单这一项,每亩就省肥15公斤,折算成本少花近百元。

这些技术革新,正是仁和区烟草专卖局近年来创新试验的“成果转化”。从滴灌参数到地膜选型,从药剂配比到施肥节点,每项技术都经过技术团队反复验证,再通过示范田直观呈现给烟农。

从“一分田”到“千亩烟”

7月底,打顶抹杈关键期。毕锋在垄间示范二次打顶、合理留叶20片,水肥一体化同步追加高钾偏心肥。烟农围成一圈,有人掏出手机录像,有人直接下田跟着学。

“过去推广技术,靠嘴皮子磨;现在推广技术,靠田里长出来的收成,看烟农鼓起来的腰包!”杜仕福感慨道。

烟农毛从才自家29亩烟田全铺了银黑地膜,用上了滴灌系统。“往年移栽请6个帮工忙一周,今年3天就完活;肥料省了一成五,人工降了六成,预计亩增收600元以上!银黑地膜区马铃薯Y病毒病发病率3%,比传统黑膜区降低62.7%,这膜比药还管用!”他的账本,成了最有力的“推广广告”。

示范田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势。仁和区烟草专卖局建立“1+N”技术辐射机制:以示范田为核心,划分15个技术片区,每个片区配1名技术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全区已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8000余亩,银黑双面地膜覆盖2500余亩,培训烟农3000余人次。

7月下旬,示范田第一炕烟叶出炉:橘黄透亮,油分充足。毕锋把烟叶捧到烟农面前:“这片叶子,就是我转岗后的第一份答卷。”烟农们伸手触摸,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烟叶的厚实,更是科技种烟的力量。

“示范田量的是技术,称的是责任。”老技术员罗忠全的话道出了仁和区烟草专卖局烟叶队伍的初心。仁和区烟草专卖局以一分示范田为原点,用科技之笔绘就的“试验-推广-丰收”画卷,正让越来越多烟农的腰包鼓起来。(杜晓、毕锋)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