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挂职专技人才多次赴达州宣汉书写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深夜11点,在达州市宣汉县育才石岭小学教务处的灯光依旧明亮。来自浙江舟山定海的支教副校长陈红芬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电脑屏幕上是她为次日教师讲座准备的PPT,一旁的听课记录本已写得密密麻麻——这是她连续三天“沉浸式”听课攒下的“教学素材”。从东海之滨到巴山蜀水,这是陈红芬第二次奔赴宣汉,续写支教篇章。
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主动选择“二次”“三次”奔赴宣汉的定海挂职专技人才,以专业、坚守和真情,跨越千里山河,书写感人至深的“山海情”,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协作的战略意义和挂职专技人才队伍的责任担当。
教育深耕:播撒理念火种 撬动课堂变革
陈红芬老师与宣汉的缘分始于2019年。首次两个月的支教,让她深切感受到当地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渴望。返回定海后,“还能为宣汉做些什么”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她心头。2024年9月,尽管面临支教年龄限制,她仍主动请缨,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新一轮支教。
陈红芬正在为支教学校老师做教学专题讲座。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相较于之前阶段性指导,此次她更注重深度投入,以“理念播种”推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她牵头组建“石韵研习社”,带领20余名骨干教师,通过深夜磨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努力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反应、环节的衔接、教师的临场应对——这些课堂细节都是她关注的重点。一学期下来,陈红芬老师累计听课评课超过150节,举办专题讲座12场,开展一对一指导30余人次。
这份付出结出了实打实的成果:本学期,该校教师在市、县级教学竞赛中的获奖人数大幅增长,其中廖华丽、蒋永婷两位教师更是在市级赛课中斩获总分第一的佳绩。“陈老师让我们明白,课堂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共探。她就是我们教研组的‘压舱石’!”一位年轻教师由衷感慨。
健康守护:传递医者仁心 温暖乡梓民心
教育的星火在校园点亮,医疗的暖流也在宣汉大地涌动。来自定海的医者们,以仁心与专业,持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健康防线。
在胡家镇卫生院,主治医师林萍又一次站在了熟悉的诊室。这已是她第二次奔赴宣汉,每次支援对她而言不仅是一次次帮扶,更是一场场“系统升级”:她从本地多发的慢性病入手,帮助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和患者健康管理档案,显著提升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规范管理率。
而全科及外科主治医师柯志军,则已是第三次奔赴宣汉。凭借其全面的专业能力,将援助从院内拓展到山乡之间。他不仅指导适宜技术开展、参与疑难病例研讨,还频繁下乡义诊,被老乡亲切地称为“啥病都懂的大夫”。
“前两次来,主要是开展诊疗;这一次,是希望真正留下适合这里的技术和理念。”柯志军坦言道。
情系巴山:践行结对帮扶 扎根山乡一线
为何选择一次次奔赴?陈红芬的答案是“看到教师成长的欣慰”,林萍的答案是“患者康复的笑脸”,柯志军的答案是“老乡那句‘你又来了’的亲切”。他们的选择,远不止“服从安排”四字,更源于发自内心的专业自觉与责任担当。
从东海之滨到巴山蜀水,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东部的经验技术,更是一份“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是在这样的全心投入和默默坚守中,他们从“完成任务”到“主动牵挂”,宣汉也成为他们常念于心的第二故乡,与当地的同事和群众成为了难以割舍的“亲人”。而在挂职队伍中,李彩凤、鲍春波、郭金凤等首次赴宣的人才同样全力以赴,以饱满热情与专业技能默默奉献,结下深厚情谊。
据统计,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定海区已累计派出9批次61名挂职专技人才。除教育、医疗领域外,农业农村、国资管理、政务服务、城乡建设等战线的人才也各展所长:或推广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或对接资源推动产业协作,或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或完善设施支撑城市更新,为宣汉从“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山海相望,携手同行。这群定海人才用跨越千里的坚守,为东西部协作写下温暖注脚,更让希望的种子在巴山蜀水间生根发芽。(张平、符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