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红原县:努力实现从传统牧区向现代生态牧区的转型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宋柳卿摄
地处川西高原的阿坝州红原县,素有“草原明珠”之称,是四川省重要的牧区之一。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红原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构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从传统牧区向现代生态牧区的转型。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项目由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统筹建设,总投资逾30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设有牧草交易区、质量检测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信息发布平台等功能模块。交易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机制,实现牧草产品从生产、检测、交易到配送的一体化服务。
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杨璐介绍:“交易中心不仅解决了牧草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引入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牧草品质达标,提升市场信誉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把红原牧草品牌推向全国。”
交易中心自2023年正式运营以来,已吸引来自甘孜、阿坝、青海等地的30余家牧草企业入驻,年交易量突破5万吨,交易额达1.2亿元,带动周边500余户牧户实现稳定增收。长江草业工作人员苏胜寒说:“过去我们卖草要看天气、靠运气,现在有了交易中心,价格透明、渠道稳定,牧民的干劲更足了。”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的草场。华电集团供图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资源,红原县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长江草业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牧草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发落地。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刘刚家表示:“我们团队在红原建立了高原牧草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适生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牧草品种,并推广机械化收割、青贮技术,有效提升了单位产量和草品质量。”此外,交易中心还设立了“智慧草业信息中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草场土壤、气候、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为牧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和灾害预警服务。随着技术发展以及数据不断完善,未来将实现草场管理、交易、溯源全过程的数字化。
据了解,在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公司”)作为定点帮扶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自2019年起,华电公司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4000万元,重点支持牧草交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信息系统搭建、牧民技能培训等项目。长江草业工作人员苏胜寒解释:“华电公司的帮扶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他们帮助我们建设冷链仓储,引进先进设备,还组织专家培训,提升牧民的科学种草水平。”
华电公司在帮扶过程中,始终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原则,注重项目可持续性和群众获得感;同时,积极探索“企业+政府+科研+牧户”四方联动机制,构建起多方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的建成运营,不仅促进了当地牧草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牧区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杨璐介绍:“我们正在推动牧草与牦牛、藏羊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草-畜-肉’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智慧草业信息中心。华电集团供图
据统计,2024年红原县牧草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较2020年增长50%以上,草产业带动牧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与此同时,草场恢复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推进,通过“以草养畜、以草换肉”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草场可持续利用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此外,红原县还依托牧草交易中心,开展了牧民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电商推广等多元化服务,增强了牧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苏胜寒感慨地说:“现在牧民不仅种草、卖草,还开网店、做直播,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红原县牧草交易中心的建设,是高原草业发展的里程碑,是科技赋能、政策支持、企业帮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为牧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也为高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红原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科技兴草的思路,让这片广袤草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属于高原牧区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宋柳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