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医路⑥】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巩春甫:喜德县的“医”路暖阳,照亮百姓健康路

在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2022—2025年相关工作方案通知,医疗资源的下沉与精准帮扶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医疗公平的关键举措。
2025年,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选派7名优秀医生奔赴喜德县人民医院。这7位医生,涵盖骨科、外科、麻醉科等关键领域,他们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喜德县人民医院带去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前沿的医学理念,为喜德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在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人民网四川频道联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策划推出系列人物专访,记录这7位医生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挑战与成长,让更多人了解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把医院、把科室建设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少跑路、多省钱”“老乡们在接受诊疗服务之外,能多接收到我们的健康科普,改变生活习惯,少蹲、少饮酒,对于身体健康是很有用的……”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巩春甫讲述起正在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进行的帮扶工作时,多次将话语落脚到老百姓身上。
四川省制定《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方案(2022-2025年)》,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选派的7名优秀的医生奔赴喜德县人民医院,其中就包括骨科医生巩春甫。
巩春甫在义诊。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供图
带来新技术 髋膝关节置换术等填补基层医院空白
喜德县地处四川省彝族聚居区腹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回忆起今年年初刚到喜德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时,巩春甫坦言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因为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不能准确询问患者的病史,好在有科室其他同事帮助翻译,现在已经逐步适应与老乡们的沟通方式。”巩春甫说,此外,当地简陋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也让自己感觉不适应,一开始也曾手忙脚乱。
半年多来,巩春甫已经在喜德县人民医院接诊约3000例患者,开展手术近200台,包括多台髋膝关节置换术、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成形术、椎体骨折PKP微创手术等四级手术。这些巩春甫擅长的关节镜手术,能在微创的情况下解决患者的问题,同时达到保关节治疗的目的,而这些技术此前在喜德是空白。
巩春甫在手术中。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供图
据巩春甫介绍,该医院骨科为凉山州乙级重点专科,目前正按照甲级重点专科方向努力,自己也正在负责“凉山州基层创伤中心”相关筹备工作,有望尽快落成。“当地的技术和业务短板给补齐了,老百姓能在当地就把病看好,可以少折腾、省时间、费用也更节约。”巩春甫表示,因为当地医疗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对本地治疗充满信任,选择留在当地治疗。其中就包括一位78岁锁骨骨折的大爷。
患者的家属本来想送他去西昌治疗,但大爷曾经因泌尿方面疾病就在喜德县人民医院住过院,知道这里有不少省里来的专家,也对就医条件改善看在眼里,所以这次骨折,他坚定地选择就在喜德县人民医院治疗。
巩春甫也在尝试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起走出医院大楼,走进大凉山深处,走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身边。为此,他主动向医院申请,已开展了6次巡回医疗,深入乡镇,推出送医送药上门的服务,向更多老百姓普及健康知识,宣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巩春甫坦言,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自己所在的科室已经逐步出现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虽然工作量的增加带来了身体上的劳累,但当地彝族同胞的认可、无数的感谢信和锦旗也给自己带来了十足的干劲。
巩春甫和同事们一起查房。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供图
带来新理念 按“三甲医院”要求管理“二甲医院”
正当巩春甫作为医生工作更加上手时,他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因科室原主任离职,巩春甫不得不承担起负责科室内一切事务的职责。
如何管理好一个基层科室?这对于巩春甫来说,也是头一次面对,只能边实践边探索。他提出,严格按照“三甲医院”要求管理“二甲医院”,争取实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和管理。例如,为加强区域内医疗协作,他多次带领科室内同事参加州内的学术会议并发言;提高科室内科研水平,争取今年内发表1-2篇核心期刊以上文章;为提高科室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要求科室同事每周二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业务学习,目前已经开展相关培训近30场……“刚开始来这里时,‘散’的感觉非常明显,大家就各干各的。但是现在,科室内医务人员不仅是业务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氛围都明显改善,杜绝‘躺平’的现象。”巩春甫说。
管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巩春甫坦言,自己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假期,用来陪着同事看门诊、查房、做手术。特别是火把节期间,病人量及手术量激增,8天的假期他也没有回成都的家里,一直守在科室,保证期间科室内医疗安全。
每周进行的业务学习培训。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供图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5名本土“徒弟”正在快速成长
工作方案要求,要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等方式帮助受援医院培养人才。巩春甫目前在科室内带了5名医生徒弟,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怎么带呢?巩春甫坦言,重中之重是要帮助他们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搬到临床应用上来,从每天指导查房到规范每一项医疗行为,全流程全方位地开展“传帮带”。目前,他们已经能独立完成骨科一、二级手术,在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样受到患者和医院“前浪”的认可。
“基层医院的工作很繁琐,人员流动性大,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科室医务人员特别是这5名徒弟更加坚信骨科的前途是光明的。”巩春甫坦言,来帮扶的医生每年一换,让“输血式”帮扶与“造血式”帮扶有机结合,帮助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成长起来独当一面,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对于当地的医疗水平提高有着更加长远的意义。(黄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