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仁心守护:老中医李恒明的“舍不得”与“放不下”

![]() |
李恒明为病人把脉。屈超英摄 |
清晨七时许,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名医馆李恒明的诊室外已排起长队。听诊器、老式手表、贴满透明胶的老旧镜子静静地摆放在诊台上。
门开了,白发如雪的李恒明走进诊室。90岁高龄,70载行医,本可安享晚年,她却坚守于此。这份坚守,源于“舍不得”与“放不下”,舍不得门外那些殷切的目光,放不下挚爱的岐黄之术和医者责任。
诊台坚守:“舍不得”门外那束光
“小朋友这里痛不痛?平时打嗝多吗?”李恒明指尖轻触小患者腹部,声音慈和。孩子懵懂的眼神追随着她花白的头发,点了点头。这一幕,是她70年专注的缩影。
“李婆婆看得慢,说得细。”候诊区里,抱着孩子的母亲对同伴说。一次诊疗,二三十分钟是常态。这份近乎“固执”的“慢”,是她对医术的执着,对患者的无微不至。
考虑到李恒明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医院安排每周一、三、五坐诊半天,限号15个。但面对门外期盼的眼神,“限号”总变“加号”。“来都来了,不能让患者白跑一趟。”于是,半天门诊常变成满满一天。这份“舍不得”,是对患者信任最直接的回应。
开方时,她总叮嘱患者:“先拿两副药,有效果再来。挂号单收好,下次找我签字省20块。”这分毫计较的“省”,是她对患者的爱护。
为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这位九旬老人默默克服高龄带来的不便,长期穿着纸尿裤上门诊。这不仅是为了减少频繁如厕的困扰,更是为了省下宝贵的诊疗时间多看几位病人。高龄加上长期久坐,她的心脏和腰椎不堪重负,有时结束门诊,她自己也得走进病房接受治疗。
深夜灯盏:从硝烟到三甲 毕生躬行医者志
这份“舍不得”,根植于硝烟弥漫的过往。少年时,李恒明目睹战争的伤痕,“学医救人”的种子就此埋下。1952年,她考入华西医学院,1960年前往成都中医学院学中医,奠定岐黄之路。
1985年,她接任遂宁市中医院院长,职工不足百人。她如同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查房、看诊、管理、规划,事必躬亲。“无论白天多累,夜色多深,院长办公室灯熄后,病房走廊必再响起她轻轻的脚步声,她一定要再看一眼病人,方安心归家。”同事记忆。
“病人把命都交到我们手上,这份信任比泰山还重!”这是她行医治院的铁律。精湛的医术和科学的管理,让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她的清廉自律更是全院标杆。90年代初,按规定,她出差可享受带空调的单间,她却坚持住普通间,“能睡个觉就行,省下的钱给医院添点设备。”
在李恒明和团队奋斗下,医院实现了从无名小院到国家二级甲等,再到全市首个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跨越。
1996年退休,名医馆门诊室成了她的新“战场”,一坐又是近三十年。毕生所学与满腔热忱,尽数倾注于此——她放不下的,是医者的使命。
薪火永续:笔尖与病房里的“放不下”
遂宁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周智春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也是李恒明的传承人。她的案头总是整齐码放着厚厚的笔记本——日记、周记、月小结。
“这是老师的要求,也是她以身作则的习惯。”周智春回忆,老师白天门诊、事务缠身,常是深夜挤出时间授课。“她要求极严,我们必须写笔记、抄方、研读医古文和医案。过程辛苦,但也练就了我们的真功夫,更传承了‘精诚’之心。”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导师,李恒明视薪火相传为己任。七十年来,培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逾千人。目前,医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等专家40余人。
除了师带徒,李恒明还坚持临床与科研双轮驱动,从古籍与病案中“掘金”,致力古方今用、疗效提升。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舞台,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带领中医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惠及广大患者,并获省市级科技奖励。“驱风丹治类风湿关节炎”载入《中国名医400家》;“复方生石膏合剂灌肠治结肠炎” 以独特疗法收录于《中医百花园》;“骨伤散”“醒脑静”等研究也在各自领域获得认可并推广。
如今,遂宁市中医院的诊室里,李恒明依旧一丝不苟地询问、触诊、开方。“只要身体允许、患者需要,我就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说。(王波、屈超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