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社区:繁华商圈中的城市治理新探索

在成都的心脏地带,大慈寺社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融合了现代商业的繁华与历史文化的底蕴。这里不仅有春熙路商圈、IFS 和太古里等高端商业体,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消费者,还有千年古刹大慈寺,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然而,商业体、特色商铺与居民、游客交织的复杂生态,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锦江区以“城管进社区”活动为支点,撬动执法力量深度下沉,大慈寺社区探索出一条“四方联动、共商共治”的治理新路径。
四方联动,共解噪音难题
曾阿姨是大慈寺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她所居住的小区附近有几家热闹的酒吧。以往,每到夜晚,酒吧传出的嘈杂声让她难以入眠。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居民已久的问题,2024 年,大慈寺社区构建起“共商共建共管”行动,建立了“社区-城管-商家-群众”四方联动机制。社区组织召开了多次街区发展共商会议,邀请商家、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诚信经营公约。在一次会议上,曾阿姨作为群众代表,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扰:“我们理解酒吧要做生意,但也希望能有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酒吧负责人也表达了难处:“我们也想让客人玩得开心,可有时候确实难以控制客人的音量。”
经过多轮真诚的沟通与协商,社区居民代表与四家酒吧负责人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若夜间出现高声喧哗的客人,酒吧方将主动上前劝阻。同时,社区协调街区运营方在 57 号院安装了分贝检测仪,对噪音实施动态监测。一旦噪音超标,相关部门即可立即发现、上报并干预。“自从有了这个机制,效果立竿见影。” 锦官驿街道大慈寺社区党委书记凌蔓说,“后来,噪音投诉明显减少,现在几乎听不到相关反映了。” 一个多年来让居民头疼、商家无奈的问题,就这样在四方联动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房东联盟”,从源头把控问题
除了噪音问题,大慈寺社区还面临着街区业态管控及房屋源头管理的挑战。为了从源头上防止问题发生,社区成立了“房东联盟”。“我们会提前告知房东,每条街区适合的业态。”凌蔓介绍道,“让房东在出租商铺时,就对租客进行初步筛选,并和租客做好约定。”
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对现有易产生油烟污染的店铺进行宣传劝导后,油烟扰民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弥漫在空气中的刺鼻油烟味渐渐消失了,街道也变得更加清爽宜人。
激发内生动力,共筑文明街区
在推行 “共商共建共管” 的过程中,大慈寺社区深知,要实现长效治理,必须激发居民和商户的内生动力。社区借助四方协商机制,主动邀请居民到现场了解即将入驻的商铺类型及装修情况,提前告知潜在影响。随着沟通不断深入,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家店铺有了固定的外摆时间,在用餐高峰期可有序设置,其他时间则还道于民;商家外放喇叭、喧哗声逐渐消失,文明经营成为街区共识。“现在走在街道上,感觉特别舒服。” 居民王女士笑着说,“商户们都很自觉,我们住在这里也更舒心了。”
锦官驿街道城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慈寺社区的‘四方协商’机制,让商家、居民、城管和社区在社区治理中有效联动。在处理问题时,首先由居民出面,以邻里关系讲‘情’,通过温情劝导化解矛盾;再由社区出面讲‘理’,以规劝疏导为主;最后才是由城管依法介入,依‘法’处理。这种情理法三步走的方式,不仅让执法更有温度,也大大提升了治理的效率,许多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妥善化解,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更加和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 如今,大慈寺社区的城市管理从过去的 “独角戏” 转变为多元共治的 “交响乐”。通过“城管进社区”活动,锦江区推动城管执法力量下沉,构建起“社区+城管”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治理格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