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城市更新为绵阳创新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动力支撑

聚合“呼吸相通”的产业生态

2025年08月06日08:00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聚合“呼吸相通”的产业生态
 

  【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绵阳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城科技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和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产业园区,集纳创新业态,塑造全新生活体验。

  【城市故事】

  8月5日早上,冯琳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上马故事站登上无人驾驶公交车。15分钟后,她抵达机器人产业园,在楼下接过一杯机器人智能咖啡机制作的冰美式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

  这样的场景,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上班族的日常:无人公交穿梭于社区与产业园之间,机械臂调制咖啡的香气在写字楼弥漫,青年人才在改造一新的上马故事商圈奋斗、生活……

  以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绵阳正着力创新生态圈,激发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

  创新场景落地

  新赛道产业呼吸式生长

  当天上午,位于科技城新区的绵阳机器人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正紧盯一批即将发货的清洁机器人检测。2023年初,杭州它人机器人选择在绵阳建立分公司,刘刚接下重任。两年来,他见证了这个园区的迅猛发展:“入驻之初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仅20家左右,如今已超50家。在园区内就能找到合作伙伴,效率大幅提升。”

  刘刚指向窗外:“那家做新能源产品的公司,就是我们清洁机器人的‘动力’供应商。步行5分钟,就能对接技术参数。”四川它人科技创立之初,动力电池还需从广东东莞采购,时效性不足和运输成本高直接影响生产。去年底,400米外的四川成科国重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四川它人科技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首次合作金额达500万元。

  要素高效聚合、“呼吸相通”的产业生态,是绵阳布局创新城市的着力点之一。要推动创新孵化和动能转换,绵阳更在创新应用场景方面不断发力。

  2024年4月,科技城新区自动驾驶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成为四川省唯一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测试的区域。在四川声通玄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监控大屏上,无人驾驶行业总监刘磊演示“全域5G智能网联云平台”:54个站点、4条规划运营线路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无人公交、清扫车、安防巡逻车组成动态服务网。“最初只有2辆测试小巴车,如今仅无人驾驶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已超23万公里,累计服务15万余人次。”

  去年11月,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智慧城市系统在科技城新区启用。6架无人机从城市路灯顶部设置的一体化支撑站升空,与卫星、地面感知设备构成三维神经网。该系统可赋能智慧城市综合治理、无人驾驶和应急救援等领域,为城市管理精准决策提供实时数据辅助。

  “以科技城新区的城市违建管理为例,该系统可通过多期卫星影像对比进行大范围建筑变化识别,将广域识别结果联动到无人机,无人机进一步飞往现场进行精细化核查,生成报告及时预警,保障城市高效有序管理和运行。”研发方四川新投智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当于给城市装上CT机,全域隐患无处遁形。”

  创新生态筑基

  空间载体升级打造人才磁场

  走进位于科技城新区的绵阳城市规划展览馆,一块约20平方米的电子沙盘揭示科技城新区的创新底牌:卫星影像与三维建模叠加,36.6平方公里直管区地上地下尽收眼底。

  点开紧邻科技城新区创新中心集中办公楼和产业园的上马故事商圈模块,人流热力图、企业税收数据、管网负荷实时跳动。“这相当于城市的数字心脏。”科技城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秦德宇滑动触控屏介绍,该系统整合国土、产业、物联数据,已辅助上马故事商圈招商70余家商户,拉动商圈年营收破5亿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可为无人驾驶、低空物流提供高精度高清地图。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多年前,你在这里只能看到连片的荒地和老旧房屋。”秦德宇说,“现在这里已是绵阳创新能力最强的板块之一。”

  “我们通过城市更新,为科技城新区创新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动力支撑,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的公共服务升级,加速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

  海归硕士赖睿的选择可以印证。2023年,赖睿放弃上海工作,通过绵阳人才集团引进计划返乡。“每逢周末,我在家门口就可逛街和欣赏音乐节。”赖睿说,绵阳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入职不久,我就享受到安居补助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绵阳引进各类人才8.6万名,较前三年增长153%。其中,博士硕士超1.5万名。今年上半年,引进各类人才超1.6万名。

  夜幕降临,上马故事商圈霓虹灯闪烁,不少结束一天工作的年轻人涌向小酒馆,与创新中心13栋写字楼实验室里交错的灯光遥相呼应。“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植入更多创新元素。”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打造青年友好型园区,让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实现深度融合。

  他山之石

  上海长宁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制定张江高新区长宁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等科研机构,打造“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目标占全区经济总量60%)和在线新经济产业,建设“虹桥之源”生态园,深化“数字长宁”战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文/图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