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南江:家门口有了“富民幸福工坊”

一串灯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手中,经过组装加工成为灯饰产品;一批待业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可以转型成为“企业员工”“乡村名厨”……巴中市南江县的富民幸福工坊,正探索一个个“共富密码”。
“富民幸福工坊”是今年南江县实施的惠民利企工程,通过引导现有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覆盖到集镇,支持农村建设小规模加工基地,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也为南江如期打赢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攻坚战提供了助力。
目前,首批建设完成的6个工坊已经正式运行。
围绕供需建工坊
“过去也计划送完孩子去打打零工挣钱,但是工作的地方都比较远,去了的话就赶不上小孩放学回来吃饭,现在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一大早,集州街道观井社区居民何海燕便来到社区富民幸福工坊开始上班,开启了上班、看娃两不误的一天……
“近年来,我们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势头好,订单多,但也存在企业生产任务重、用工不足等问题。”南江县经信局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波说,通过摸清企业需求和县内剩余劳动力情况,重点瞄准低保户、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建成了覆盖电子信息产品组装、食品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加工型富民幸福工坊,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生产管理等工作。
富民幸福工坊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企业难题,也惠及了一方百姓。“自落户本地以来,我们订单量就一直非常高,现在社区建立了工坊,我们可以将部分生产任务放到这里来完成,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也极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南江不夜城灯饰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方兵说。
精准施策抢订单
不仅瞄准本地企业,南江还充分利用招商小分队资源优势,与县外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企业派单、工坊接单,位于长赤镇的四川恒翔雨具富民幸福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个工坊主要是承接浙江的订单,村民们可以在我们的工坊里集中进行加工和生产,也可以领取订单任务后拿回家去完成。”四川恒翔伞业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李国林介绍。
富民是主旨,幸福是目标。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现有企业生产链无法延伸覆盖的情况,南江县把农产品就地加工变现作为富民幸福工坊建设的突破口。
在南江县公山镇石光村,由当地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的“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这几天非常繁忙。车间里,机器将刚刚采收的土豆进行蒸煮、切片……晒场上,二十多位当地村民不停地将土豆片进行反复翻面晾晒……很快,这些土豆片将以更高的价格加上包装销往市场。
“我们就是对本村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村民们种什么、养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杜忠说,有了富民幸福工坊,村民们不仅可以就近销售自家的农产品,还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到工坊的生产加工中来,获取工资收入,收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我们在这里按照小时算费用,每个小时15元钱,在家都能挣到钱。”南江县公山镇石光村村民王晓梅高兴地说。
配套服务增幸福
除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不错的工资收入,南江县在富民幸福工坊建设中更将配套作为硬指标。
“在工坊生产用房上首选辖区闲置资产,同时配套了休息室、就餐区、阅览室等,让群众的工作环境省心、安心更暖心。”南江县发改局工作人员王亚东介绍,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宜宾对口帮扶、工行定点帮扶等资金,用于富民幸福工坊建设。
“外面接近40度的高温,工坊里面不仅有空调,旁边还有童伴妈妈可以帮忙照顾小孩,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正在沙河镇外在美富民幸福工坊做工的杨英说。
“富民幸福工坊严格按照有经营主体、有特色产业、有规范车间、有稳定群体、有完善配套、有制度机制的六有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每个工坊配套了相关的设施设备。”南江县经信局局长何其泷说,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将建成“富民幸福工坊”200家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下一步,南江县将立足全县“9圈15链”产业布局,坚持以点带面的思路,加快实施进度,让富民幸福工坊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的重要载体,推动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富民新局面,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