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广元利州:干群同心筑家园,以工代赈暖民心

2025年05月27日17:2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村民坝坝席。杨春远供图
村民坝坝席。杨春远供图

阳光洒在新修的田垄上,机器轰鸣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成歌。

5月26日,走进广元市利州区金洞乡清河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4.6公里村道硬化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28.8亩土地整治区里铁锹翻飞,2240立方米浆砌堡坎沿着田间勾勒出坚实的轮廓。

这个总投资380万元的项目,不仅盘活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更串联起干群同心的温暖故事,让“以工代赈”的政策红利在田间地头结出丰硕果实。​

村民主动化身“后勤兵”

正午时分,村头临时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53岁的村民谢邦秀端着刚出锅的萝卜丝炖猪蹄,乐呵呵招呼大家:“都莫客气哈,莫啥好招待的,热菜热饭管够哈!”

自该项目开工以来,清河村20余户村民自发组成“后勤保障队”,每天为务工村民免费提供家常菜。“政府给咱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村妇女主任郑晓琴边分发餐具边说道,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浓浓的邻里温情。

“以前去城里打工,娃没人管,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200多元。”63岁的脱贫户谢兴安乐得合不拢嘴,“中午还能吃上家宴,真是安逸得很!”

这种“项目建设+民风浸润”的场景,正是清河村“以工代赈”的生动注脚——不仅让村民获得劳动报酬,更激发了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专员护航点亮“振兴路”

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作为该项目“全程护航员”,自去年10月开始,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宋红霞牵头完成了6份前期设计图纸审核、组织5场政策培训会,累计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12次。

“以工代赈的关键是让群众明白‘劳动换报酬’的意义,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讲清政策理。”特别是针对部分村民担心的“劳务报酬发放不及时”问题,宋红霞还牵头建立了“每日考勤+每月报账”制度,确保137.5万元劳务报酬分文不少地按时打进村民账户。

“宋干部就像项目的‘定海神针’,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田埂上的条石,她都带着我们一点点抠细节,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清河村书记郑炳先把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有口皆碑凝聚“向心力”

“张哥,你砌的堡坎平整度够标准,下个月带徒工多教教年轻人嘛!”“郑书记,这个项目真不错哦,每个月工资都按时到账!”“张叔,你支模真是厉害,一点缝隙都没有。”每到一处工地,务工群众都要热情的跟郑炳先相互交流几句。

这种融洽的干群关系,正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润滑剂”。道路施工现场,返乡青年张玉军主动当起了技术指导员:“我在城里学过木工,现在用得上了,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谈及项目成效,60岁的异地搬迁户张永奇竖起大拇指:“路修宽了,田整平了,家门口还能挣钱!”

据统计,项目开工以来,已收到群众自发捐赠的饮用水100余件、防暑药品20余份。这些细节印证着以工代赈政策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更凝聚了民心民力。(杨春远)​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