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从分散林权到立体经营 雅安市雨城区探索森林粮库多重效益

2025年05月22日11:20 |
小字号

5月,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正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时。山林间,“天府森林粮库”酝酿着新一年的收成。

近年来,在森林覆盖率超75%的雨城区,“林下蔬菜”“林间药材”逐渐成为林农口中的热词,随着“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的铺展,“向森林要粮食”成为雨城区森林间的新“丰”景。

森林经营“腾”空间

黄精、白及、雅连、毛慈菇……近日,雨城区晏场镇陈大坪林场的林下药材园区里,各种中药材萌发出嫩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这是一片占地1.65万亩的纯柳杉林地,得益于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的开展,原本郁闭度极高的柳杉林得到了科学抚育。曾经黑压压的林地变得透光亮堂,种下了各种中药材,过去的“林下黑”变成了如今的“林中绿”。

森林可持续经营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也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延伸多种业态构建了前置条件。

“试点后,陈大坪林场的林分郁闭度由0.8变到0.5-0.6,林分光能利用程度明显增强,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超过1.2万亩。”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

陈大坪林场因此成为雨城区林下药材园区建设首例实施区域。

在培育柳杉大径材的基础上,陈大坪林场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雅连、石菖蒲、毛慈菇等10余种适应性强、品质优、市场潜力大的名贵中药材,养殖猪、鸡、蛤蚧等特色品种,原本“扁平”的森林变得“立体”起来。

“现在园区总共有1000亩核心区已全面成型,预计2026年达到10000亩规模。”陈大坪林场林下药材园区负责人何格说,园区建成后,平均每亩林地可产木材30立方米、林下药材200至500公斤,亩产值达5万到6万元,这将让原本单一的纯林产值提升至少5倍。

集中林权聚产能

“今年种下的魔芋苗这两天刚冒出头,三年之后就会有收成。”雨城区多营镇大深村村民罗锦成看着自家黄柏林地里冒出的嫩芽,心里盘算起来。

魔芋种子是罗锦成在木兆林业公司领来的。公司说,等魔芋卖了钱,大家再将种子钱支付给公司。罗锦成觉得,魔芋和他种植的黄柏一样不愁销售,于是在自己30亩的黄柏林下都套种了魔芋。

“魔芋目前市场价格是每公斤6元,一亩地可以产出2000-2500公斤魔芋,这将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罗锦成说。

其实在大深村,像罗锦成这样从木兆林业公司领来魔芋种子的人不少。而三年前,第一批种下魔芋的林农也在今年有了收成。

而木兆林业公司的进入,正是雨城区林业局在探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的缩影。

“整个大深村有7500亩林地都处于无人管护的状态,我们公司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森林资源盘活,让林农获得收益。”木兆林业公司负责人王应桃说。

木兆林业公司所采用的,正是雨城区探索出的“四方村模式”——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交由企业入股代管。

“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模式,让林地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多种林业项目建设,促进山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

集中起来大片林地后,公司更加科学地对林地进行管理改造,将原本单一的纯林改造为多种本地树种的混合林,栽种的树苗得以健康生长,林下种植的魔芋、山药、韭菜等森林蔬菜,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市场竞争优势,利用山区自然条件进行油茶、笋用竹、林下种养等多品类的“林粮”生产培育,提供“供、清、造、种、管、防、收、运、销”的全流程服务。

□记者 鲁妮娜

来源:北纬网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