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以工代赈“小项目”,乡村振兴“新引擎”

夏日好时节,奋进正当时。
整理土地、整治田坎、修建蓄水池、拓宽生产便道……眼下,分散在全市各地的15个以工代赈项目全部开工,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5月21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十四五”以来,内江深入贯彻落实国、省以工代赈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稳就业、促增收为核心,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累计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43个,发放劳务报酬5216.34万元,吸纳农村务工群众5818人。内江市2024年度以工代赈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2025年,内江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15个,争取资金7580万元。
促就业稳增收
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
在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村民们有序地开展挖沟渠、水稳层摊铺等作业,一点点把施工图上的良田、道路、沟渠变成实景。
该项目总投资约890万元,将建设一批产业路。项目吸纳附近一般户、易地搬迁户、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特困户等274人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增收12000元。
下河村村民杨辉洲是脱贫户,因病致残,外出就业困难。村里实施这个项目后,杨辉洲就来报了名。他说:“一天有120元工钱,在家门口都可以挣到钱,非常满意。”
同一时间,在东兴区椑木镇河口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村民彭成芬捡砖头、照看材料,一天工钱100元。她家是监测户,其身有残疾,丈夫患病,无法外出务工。今年1月项目开工后,村里就动员彭成芬前来当杂工,让这个家庭有了稳定收入。
无论是下河村还是河口村,项目施工现场都没有大型挖掘机和运输车辆,村民们推着“鸡公车”运送水泥和砖块,用铁锹和泥、锄头开地,用最传统的方式劳作。
市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科科长付建英介绍,以工代赈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这项工作重点聚焦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增收难题,因而项目一般落在就业群众多且就业困难的乡村。项目一般不采用专业施工队,尽量不使用大型机械,在兼顾效率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人工,让群众通过劳动受益。
为扩大工作成效,内江市积极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仅2024年,全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50个,总投资5.2亿元,政府投资4.49亿元,累计吸纳务工群众2916人,发放劳务报酬3814.69万元;在重点工程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23个,累计吸纳务工群众2335人,发放劳务报酬5807.48万元,助力务工群众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管好钱看好人
“一卡通”直发劳务报酬确保阳光透明
“上个月我来干了10多天,拿了2000多元。”河口村村民薛万春在工地上推“鸡公车”,一天工钱180元,他对此很是满意,“不下雨,天气不热的话,天天来都行。”
最让薛万春感到踏实的是,以工代赈项目工资按工种每日计算,月底按时足额打到“一卡通”,收到后会有短信到账通知,“稳当,不怕干了活路拿不到钱!”
薛万春不知道的是,这份“踏实”,和内江市严格落实省以工代赈办“一卡通”平台直发劳务报酬工作制度密不可分——2024年5月,东兴区率先成功开展运用“一卡通”平台直发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试点工作,得到省以工代赈办的充分肯定,为全省推广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案例。
据付建英介绍,为让以工代赈项目切实造福群众,内江深化县-镇-村三级以工代赈管理,明确各级职能职责,严把项目资金关,坚决杜绝冒领、虚报等作假行为,严格落实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一卡通”平台直发劳务报酬制度,切实维护务工群众利益,不断提高务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惠民利民富民
以小项目撬动大收益
付建英介绍,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助农增收,还有更多长期利益——
资中县集中连片建设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采取“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综合赈济模式,在罗泉-龙结-发轮片区12个村(社区)实施。
项目片区内现种植资中血橙6.5万余亩,年产量18.7万吨。区域内现有公路网络断点,水利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片区资中血橙产业化发展进程。项目将建设以产业路为主的农村交通设施和整治山坪塘为主的小型水利设施,为片区资中血橙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可覆盖74.25平方公里的产业交通路网和2.1万亩的产业灌溉网设施建设。建成后将有效促进片区特色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产品运输更加便利,为全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各地还围绕施工安全、道路建设、水利整治、机械操作及产业技能等重点内容,对以工代赈项目务工群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让“输血”变为“造血”。
下河村村民赖庆国参与该村以工代赈项目,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我在工地上学到了牵线、架盒子、量宽度,有了这些技术,等村上的项目完成后,出去也好找工作。”
毋庸置疑,以工代赈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近年来,内江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围绕市委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农村产业发展等决策部署,积极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对于建设内容更适合人工操作、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多、镇村两级群众组织能力强、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高的项目优先储备、重点支持。随着项目的实施,一块块荒山变良田,一条条水渠引来活水,一条条小路铺平乡村致富路,以工代赈“小项目”,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i内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