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扩建后亮相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啥新看点?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后于近日对公众开放。石台孝经、昭陵六骏、开成石经……这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西安碑林博物馆调整后的陈列展览分布在老馆区和北区场馆,老馆区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北区场馆展陈和公共服务面积3.2万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组)。
老馆区立足西安碑林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传承,改造过程中优化了参观路线,并通过充实展览内容、完善辅展信息、增加互动展项等方式,提升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
素有“文献渊薮,石质书库”美誉的《开成石经》依然最“吸睛”,共114石,228面,65万余字。可一览《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儒家经典。
“《开成石经》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首批移入碑林,成为西安碑林发展史的奠基石。”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李奕欣介绍,“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刊刻石经成为为学子提供经典范本,并作为校对抄本的官方标准。”
老馆区新增了多件珍贵文物。其中西安石刻艺术室将李寿墓志、东汉双兽石刻复制品更换为文物原件,新增唐代生肖虎、生肖狗石俑及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狩猎、瑞兽等10余件;石刻艺术馆新增唐力士像、唐十一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石刻造像文物。
北区场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陈列结合建筑所构造的空间形式,通过互联网+数字展览等创新设计方式,加强对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
位于负一层的“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中,颜真卿书《马璘新庙碑》,柳公权书《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等三方碑志为首次展出“颜柳”碑刻。《马璘新庙碑》出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记载了大唐“中兴猛将”马璘的生平事迹,据《马璘墓志》推测,此碑乃为马璘去世后新修家庙时所立。
“为更好展示此碑,我馆文保团队历时数年修复残损碑体、制定保护方案,方使《马璘新庙碑》具备展示条件。至此,我馆所藏七方颜真卿碑刻已全部对外展示。”李奕欣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珍品碑刻大多数单独展陈,原来的钢铁框架和玻璃罩均已摘下,可以看到碑体全貌,裸碑真体字迹也非常清楚。广大书法爱好者不仅能够更近距离、更清楚地欣赏这些名家书法,还可以通过旁边的文字介绍和电子屏介绍与互动深入了解这些重要碑刻的珍贵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样位于负一层的“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围绕馆藏600余件(组)石刻、书画、古籍、档案等展品,以汉字和书法的发展演变史、碑林的形成史为中心,彰显西安碑林作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地标在守望历史、赓续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该展览中,琉璃鸱吻、唐人写经、唐代印刷品、金代整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宋、元、明刻珍贵古籍版本等珍贵文物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负一层展厅为视障人士设置了大小合适、位置方便的可用手触摸的书法名碑复刻品。盲人可以摘下墙上的讲解器,一边聆听一边触摸感受。
在负二层,展览同样精彩:以唐代雕塑最高成就代表“昭陵六骏”为展示对象的“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以及讲述于右任先生丰富碑林藏品体系的“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均有众多新上展陈文物。
据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俗称“国宝”的文物共有19组134件。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昭陵六骏、景云钟三组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另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北区工程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中,首次发现了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