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社区物业管理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近些年,成都市龙泉驿区立足“大城区带动大农村”的区域实际,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重点片区为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物业管理为突破口,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思路。
立足实际,确定工作思路
从村民到市民,从散居到聚集,农村新型社区的物业管理面临不少阻力,必须首先把好方向、明确原则、确定思路。
——党建引领是核心。办好乡村的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关键在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桥梁纽带作用,将物业管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政策宣传解释、广泛发动群众、收集解决问题等集中发力,确保物业管理有主心骨。
——村民自治是前提。村民是乡村的主人,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要坚持集体决议、全程公开,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关心和参与物业管理,强化村规民约引导作用,真正凝聚合力、共建共治共享。
——市场运作是关键。市场化开展物业管理运作,既提高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长期高效运转。
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推进
不同的新型社区有不同的特点,加强物业管理必须根据其发展阶段、群众诉求、区域禀赋等分类施策、有序推进。
——“信托制”物业模式。针对偏向专业物管的社区,通过公开招标导入信托制物业单位,通过村民坝坝会等发动群众共同编制物业管理清单事项,实行“开放式”预算,组建“小区监察人”团队,实现经费开支全面透明、村民自发全程参与。
——“职业经理人”模式。针对群众参与意愿强的社区,村集体与专业物管企业开展党建联建,聘请引进企业骨干作为项目经理人,从村民中推选招募保洁、保安、维修等服务人员,实现了村民有序参与物业管理、成本可控与专业服务。
——“村集体直管服务”模式。针对尚在分房过渡期的社区,设立“临时物业管理委员会”,聘请保安保洁开展日常物业管理服务,充分运用“微网实格”治理成效赋能物业管理,实行“门前三包”,实现管理有人、环境有序。
以点带面,优化乡村治理
龙泉驿区以物业管理为先手棋,用好探索形成的基础和经验,推动治理成果由加强物业管理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延伸。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深入落实“一核三治”,选好支部书记,配强“两委”班子,建强基层党组织,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生活共同体,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高效回应群众诉求。依托物业管理、微网实格、坝坝会等平台,大力收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诉求,采用“现场查看、集中研判、限时完成”的工作方法,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将物业管理标准、费用等写入村规民约,养成群众自愿缴纳物业费用的良好习惯,推动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付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