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科深耕”到“全域覆盖” 织密心理健康服务“守护网”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神经末梢",更是基层医疗转型的破局密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市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从专注精神障碍治疗到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探寻出一条“突围”之路,不仅让专业资源从医院流向社区,还让心理健康管理逐步融入社会治理体系。
深耕专科,破解基层精神卫生“三难”
2009年,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青白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面基层精神卫生领域“人才短缺、资源分散、管理薄弱”三大痛点。作为区域精神卫生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医院以“技术下沉”为核心策略在青白江区破局基层服务短板。
近年来,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累计开展精神专科培训200余场,覆盖医务人员超3000人次;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紧急医疗救援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年均参与危机干预50余例;创新“家属-社区-医院”三方康复指导体系,推动辖区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启动长效针剂治疗项目,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每月一针”的便捷治疗方案,复发率降低40%。
“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有药可医’,更要让他们‘有路可走’。”医院党支部书记王敏表示。
打破壁垒,从“单一诊疗”到“社会共治”
2017年,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成立成都区县首个心身(老年)科,打破传统精神科“重药物、轻干预”的局限,实现了从传统精神科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科室组建13人跨学科团队,整合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师等多元角色,引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等物理治疗技术,创新“药物+心理+康复”三维疗法。针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失眠、头痛、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联合社区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筛查1.2万人次,开设家庭治疗工作坊76期……通过专科优势的辐射带动,医院的服务半径同步向社区延伸,实现了“预防-治疗-康复”的闭环管理,破解基层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心赋能,架设回归社会"连心桥"
2023年,医院与青白江区司法局合作开展以“心”赋能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通过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团体辅导、“一对一”专门矫治等,帮助数千名矫治对象突破心理困境,走出人生低谷。
在社区矫正对象老张的档案里,记录着他从最初的心理阻抗到主动参与治疗的转变;团体辅导室里,12名矫正对象正通过"人生棋盘"游戏重新规划未来路径......这些场景展现着社会心理服务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对偏差行为的矫正,更是对人性本真的唤醒。
“每个犯罪背后都有未被看见的心理创伤,心理矫治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唤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理治疗师贾煜榕表示。医院正在探索构建"认知重建-行为矫正-社会适应"三级干预体系,让专业心理服务突破医院围墙,转化为预防犯罪、修复关系的治理新动能。
通过技术下沉、跨界融合,青白江区第三人民医院实现了心理服务从医疗领域向社会治理的延伸。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到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重建训练,这个由"专科引领、全域协同"的服务网络,正在让每颗迷途的心灵找到重生之路。(胡晴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