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青神:“刀尖”上的劳模,二十六年铸匠心

2025年05月04日20:2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刘斌(左)和团队人员一同检查刀具的端面跳动和磨损情况。李若菡摄
刘斌(左)和团队人员一同检查刀具的端面跳动和磨损情况。李若菡摄

清晨六点,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数控车间已亮起了灯。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刘斌蹲在机床前,指尖轻抚过刚加工完的精磨零件表面,粗糙度仪显示表面精度Ra0.5μm——这个数字,凝结着他与金属“对话”二十六年的执着。

1999年,中专毕业的刘斌攥着车床操作证走进车间。深夜的机床轰鸣中,他的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公式,手指被切削液泡得发白的他仍坚持调试程序。2008年,公司引进首台五轴加工中心,他连续三个月泡在机房,将手工编程与计算机辅助技术融会贯通。面对技术难点,他成功将立方氮化硼刀具应用于精磨零件加工,突破表面精度Ra0.6μm瓶颈,让“以铣代磨”成为现实。如今,车间里每分钟多流转的40%产能,都是他留给金属的“时间诗行”。

2011年,刘斌在办公室墙上挂起“质量系数加权表”。当传统计时工资制遇上数控机床的精准脉搏,他主持制定的“技能绩效考核+计件考核”体系让工人收入与产能提升、质量管控直接挂钩。如今,车间走廊的“质量红黑榜”上,99%的一次交检合格率与50%的返工率降幅,构成最生动的改革注脚。操作工王师傅摸着涨薪后的工资条感慨道:“以前加工零件是体力活,现在得动脑子。”

在金属铸造模具车间,刘斌团队正在测试第1023套自主设计模具。六年前,面对外购模具动辄上百万元的采购价,他带领团队在熔融金属的流动轨迹中寻找答案。探索出一条自主化设计的加工路径,实现模具设计与金属液态成型参数精准匹配,确保自主加工模具满足熔融成型工艺技术规范。当第1000套模具生产出完美产品时,喷涌而出的金属液在晨光中折射出金色光芒——那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而在废旧刀具回收区,刘斌总能让“老兵”焕发新生。经他改良利用废旧涂层刀片设计的阶梯式系列镗刀,每年为公司省下超10万元成本。为柔性生产线设计改良的50余套工装夹具,已全部投入生产使用,使公司斥巨资引进的加工设备整体效率提升15%。而那台被他“解剖”重组的热喷涂设备多层卧式转台,加工效率实现三级跳,如今正满负荷运转,为公司精密零件生产提速。

用匠心坚守岗位,用奉献担当使命,用汗水铸就辉煌,刘斌以沉甸甸的成果彰显了劳模工匠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李若菡)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