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短剧风口上 四川高校这样为产业育人

2025年04月23日07:33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短剧风口上 四川高校这样为产业育人

  四川影视文创城拍摄现场。 川影供图

  

  微短剧这种体量不大、创作门槛相对不高的形式,恰恰非常适合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为青年人才创作提供很好的舞台。

  最近,河南郑州某高校开设短剧专业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校老师透露,短剧行业在本地薪资颇高,甚至学生还未毕业,就会被短剧公司竞相争抢。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短剧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凸显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望。

  近年来,四川短剧行业突飞猛进,佳作频出。面对短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如何成为人才供给的关键?对此,记者采访了本地相关高校负责人,梳理出四川微短剧人才从课堂到片场的路径。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

  “我们学院开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设网络视听内容创作和影视剧创作方向,主要围绕微短剧、网络剧进行创作。”四川传媒学院(简称川传)编导艺术学院教授陆薇介绍,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川传毕业生投入微短剧创作事业中。

  陆薇介绍,川传以“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模式,将微短剧创作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学院开设的短视频创作、网络剧创作、网络视听运营等课程,直接对标行业需求,培育学生的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和运营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理论,还能通过项目进行技能实践。

  就在近期,川传与彭州市委宣传部合作的文旅微短剧项目,让学生深入彭州12个乡镇采风,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短剧创作。“我们通过创作、教学和产业的三重联动,形成从人才培养到产业服务的闭环。”陆薇说,这种模式不仅能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更能让校园成为微短剧创新的试验田。

  打造短剧影视基地

  此外,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简称川影)也在校外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

  川影深度参与安仁古镇“短剧影视基地”建设,古镇内27座中西合璧的公馆群落、71座博物馆,成为天然的影视场景库。《解密》《暗算》等热门剧集在此取景,而学生参与的《好运家》《宿敌》等项目,则让课堂理论与行业实战无缝衔接。

  安仁基地不仅仅是取景地。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校长罗思告诉记者,一个数字影视专家智库正在安仁古镇打造。该智库一方面聚合校友工作室、行业精英和高新企业,联动川影吕艳婷教授等高校专家人才,构建“超级IP创制联盟”;另一方面,通过“大师工作室+创新团队”模式,引进全产业链领军人才,形成“技术攻关—IP孵化—商业转化”闭环。

  此外,川影还与安仁古镇内的四川影视文创城合作,建成标准化摄影棚、绿幕影厅等硬件设施,并引入AI编剧助手、虚拟演员库等技术工具。在这里,川影每年输送的超千名编剧、导演、后期制作人才,可以参与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全流程,甚至接触投融资、衍生品开发等环节,真正融入产业生态。

  将政企科研资源引入教育体系

  川传与川影的探索,折射出四川高校助力微短剧产业的两大路径:校内夯实根基,校外拓展生态。川传以课程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核心,培养“即插即用”的行业人才;川影则通过实践基地和全产业链布局,让学生“在产业中学习产业”。

  记者发现,两校的共同点在于对产教融合的追求。无论是川传的“网络视听产业学院”,还是川影的“影视文创城”均将企业、政府、科研资源引入教育体系,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此外,“拍在四川”“‘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精品传播大赛”等活动也让优秀的高校作品有了脱颖而出的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两校均注重技术驱动。川传的5G-A超高清制作、川影的AI短剧工业化体系,不仅提升了短剧的创作效率,更推动短剧行业走向标准化、智能化。

  “微短剧这种体量不大、创作门槛相对不高的形式,恰恰非常适合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为青年人才创作提供很好的舞台。”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徐捷说,下一步,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将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从内容创作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赋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鸽)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