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建筑专家
千斤纸浆复原“都江堰”

用超过千斤的纸浆,复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个什么模样?4月21日,记者在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产业园看到,74岁的古建筑专家季国忠创作的“纸浆版”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已进入收尾阶段,不日将呈现在市民朋友眼前。
在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产业园的“灌区映像”,一个长约7米、宽约3米的大沙盘内,缩小版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一一呈现。“这个模型按1∶300的比例建造,全部用纸浆捏制而成。”季国忠介绍,在从事古建筑维护和修复工作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用纸浆制作模型的独特方法。“但制作这样大的模型,还是首次。我使用的旧报纸、废纸箱超过千斤,然后我把这些纸材打成纸浆,用独特的工艺塑造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纸浆还原的“都江堰”,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雕塑,而是一个活化的模型。原来,模型制作采用了现代科技,可以生动演绎“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冬季和春季的枯水期,岷江水位低时,就会有60%的江水流入窄且深的内江,40%的水流向宽且浅的外江。而在夏季和秋季的洪水期,岷江水位变高后,又会将60%的水流向外江,剩下40%的水流向内江。模型巧妙运用多个电机,最大程度还原了枯水期、丰水期和洪水期3种状态。
公元前256年,李冰率众淘滩作堰,劈山引水建成了都江堰,也成就了“天府之国”。“近年来,来都江堰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工作原理,感受千年古堰的独特魅力,我于去年开始创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身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古建筑专家、四川理工学院环境艺术系教授,季国忠长时间从事青城山、都江堰等地古建筑维护工作。
据了解,季国忠于1975年开始从事青城山景区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等工作。退休后,他制作了100余件古建筑模型,包括都江堰文庙、安澜索桥、甘孜泸定桥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受访者供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