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成都召开
“核动力”拉满 共话合作机遇

4月21日,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上,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签署《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
本次论坛设置开幕式、国别报告、专题论坛等环节,吸引来自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代表参会,围绕共建“核美家园”主题,就各国核能与核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现实需求和未来展望,共话合作机遇。
论坛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经济产值约2400亿元,涉及产业规模约5400亿元,增长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5%至20%。“这为我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开展核技术应用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与会者认为。
小型模块堆也被与会者屡屡提及,其中以“玲龙一号”为代表。它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由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是继“华龙一号”后又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玲龙一号”凭借更小巧、更灵活、更安全、用途更广泛、成本更低等特点,可为海岛、偏远地区等供电,备受海湾阿拉伯国家关注。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当下中国正在引领亚洲乃至世界核电扩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沙特投资核能项目,进一步推动当地能源转型。
核医疗也受与会者关注。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高校与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国在核医疗诊疗、核基础科研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谈及核医疗的原料——医用同位素,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李沁芝介绍,去年底,研究院旗下的四川海同同位素科技有限公司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获得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操作资质,“未来有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医用同位素的更多国际合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