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青羊方案点亮成都实践

2025年04月18日16:5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红芯”鸿蒙课程发布启动仪式现场。青羊区教育局供图
“红芯”鸿蒙课程发布启动仪式现场。青羊区教育局供图

4月18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羊区教育局主办的成都“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开放展示活动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第34届学术年会举行。来自全市35所试点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国内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绵阳、德阳、遂宁、自贡、阿坝州等地市州及部分高校的教育同仁等近500人。

日前,教育部等9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于2024年启动“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建设项目,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探索实践。这些学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旨在形成“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为全市中小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开幕式上,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校长罗宇介绍,作为具有百年红色基因的历史名校,树德协进将“红色育人”与“数智赋能”有机结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芯”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红芯”鸿蒙课程,建立“数智芯”科创中心,积极开展全学科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2024年,协进学子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赛中斩获“五星卓越”奖项,彰显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媛表示,探索“以智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的实践路径,就是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撬动课堂变革,包括:守立德树人之正,创改革谋篇之新;守教育强国之正,创AI赋能之新;守依标教学之正,创思维进阶之新。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守正创新、智慧作答,方能书写“数智融合、育见未来”的青羊答卷。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从专业研究提出,应立高谋远,以成都实践回应国家战略;深耕实践,创新范式引领教学变革;协同共创,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他号召以3个“坚守”共赴征程:坚守育人初心,让技术始终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使命;坚守成都魄力,以树德经验、青羊实践持续擦亮“智慧教育示范区”品牌;坚守创新胆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为全国贡献更多“教科书级”的AI教育范式。

在“AI赋能科学、人文和艺术课堂教学变革探索”的主题交流分享环节,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物理教师龙泽娜做了《虚实融合·精准施策:AI重塑物理教学新样态》的交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英语教师周珏钰做了《从“教语言”到“育思维”:AI技术重构英语课堂新生态》的交流,成都市实验小学美术教师罗东来做了《边界:艺术教育+AI的冲击和融通》的交流。

课堂革命:AI赋能教学新样态

六堂跨学科AI赋能示范课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科学学科领域,树德协进中学青年物理教师刘露执教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创新性地将传统实验与AI技术相结合。课堂上,学生分组使用光电门传感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等数字化设备采集实验数据,通过学校自主研发的“树德号”AI平台进行实时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该平台能够自动绘制T²-L图像,拟合直线方程,并智能识别实验误差来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石室联合中学王虹霄老师带来的《现实中的变量》则借助AI技术创设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电影票房增长、汽车制动距离等真实案例中抽象出变量关系,培养数学建模思维。

课例展示由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陈旻玥主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员苏文玉、高中物理教研员林绍乾从专业的角度和AI的角度探讨这两堂课如何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自课程改革以来,从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进阶到师生平等对话,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一种共存方式,再到现在师生AI共创的这种课堂生成式的教学,让人深度思考如何去处理师生和AI之间的角色关系问题。

艺术学科展示阶段,成都市实验小学罗东来、李子夷老师联袂呈现的《从汉字出发——寻美姓氏》是一节融合语文、美术与AI技术的跨学科课程。学生首先探究姓氏汉字的文化内涵,然后运用AI绘图工具设计个性化字体,最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作品转化为实物“姓氏纽扣”,实现了从文化认知到创意表达的完整闭环。树德中学谷雨老师的《古韵新声:诗词音律的算法织韵》则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平仄规律,使用AI作曲工具为《静夜思》等经典作品谱曲,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例展示由成都市美术兼职教研员邓娜主持,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孟辉、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辜敏做了精彩点评。她们认为这两堂课设计精妙循序渐进,诗意讲解融合之美,辩证思考看待AI以及AI赋能课堂换新,古文字、古诗词被丰富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在这一种跨学科的融合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美妙。

人文学科的展示聚焦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树德协进中学李欣然老师在英语课《Invention Stories》中,利用AI数字人技术创设科学家访谈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树德实验弘毅分校唐博老师的写作课《Benefits of Exercise》则展示了AI如何赋能作文教学,智能批改系统能够即时识别语法错误、词汇重复等问题,并提供个性化修改建议,大大提升了写作指导的精准度。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黄正翠对相关授课老师进行点评。她认为李欣然老师的课有主线、有语言、有支架、有思维,唐博老师的课真实、充实、扎实、厚实,并谈了AI在教学里面的应用:第一个是学习内容的一个精选和生成,第二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优化。第三个是学习环境的一个重构,第四个就是精准调整、精准评价的一个实施。

这些课例充分证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三个方面重塑课堂教学:一是实现精准化教学,通过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二是创设情境化探究,借助虚拟仿真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三是促进协同化育人,形成“教师-AI-学生”的多维互动生态。

“本次活动全面展现了成都市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和阶段性成果。”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刘子桢)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