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成都青羊:国内续航新纪录!氢能无人机连续飞行30小时

2025年04月16日10:0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飞行中的氢能源无人机。中航工业供图
飞行中的氢能源无人机。中航工业供图

近日,一架50千克级氢能源无人机在成都青羊航空新城完成30小时跨昼夜连续飞行,创下国内续航新纪录。这架由航空工业成飞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飞行器,不仅突破了氢燃料电池飞发控一体化关键技术,更成为成都市青羊区“航空技术民用化”的最新注脚。

当传统航空强区遇上低空经济新赛道,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青羊工业总部基地T区,成都东科信航空的工程师们正调试着最新研发的无人机起降平台液压系统;5公里外的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E区,空域空间公司的激光雷达生产线满负荷运转;4月8日的成都市低空经济创新场景发布会上,青羊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格外亮眼……

从翱翔蓝天的氢能无人机到守护安全的激光雷达监测网,这些创新成果都诠释着一点:当航空工业的深厚积淀拥抱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青羊区正尝试走出一条低空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航空基因”到“低空动能”

走进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入驻企业的技术成果:空域空间(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三维风场监测系统已在国内12个无人机测试场投用,其母公司珠海光恒科技的陀螺仪占据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30%份额……

作为一家新入驻青羊经开区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的企业,在短短时间内,通过政府搭建的供需平台,将其研发的机载式激光测风雷达等技术,成功应用于民航、应急救援等6大场景。“选择青羊,看中的就是这里‘链主+平台’的独特生态,便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空域空间(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霍勇指着毗邻的611所大楼说。

青羊区竞逐低空经济,产业优势明显。

作为全国最大航空产业集聚区,这里拥有航空工业成飞、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国字号”链主,航空国创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天然具备技术外溢优势,在国家航空工业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成飞某型战机飞控系统为原型开发的无人机导航模块,已通过航空国创中心转化落地;东科信公司则将航空地面维修技术迁移至无人机起降设备领域,首批设备已应用于西航投海伯的重载无人机生产线,其智能托架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成都市青羊区“链主+平台”的产业生态优势,也初步形成了“需求牵引研发-场景验证技术-市场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青羊经开区通过扮演‘产业红娘’,牵线搭桥已促成611所、东科信、成飞等军工资源向低空经济领域溢出,形成611所航空软件赋能无人机集群算法、东科信航空精密产线转产核心部件、成飞机场开放空域验证新技术三类转化模式。”青羊经开区相关负责人称,这种“大树底下长新苗”的协同效应,正在17.6万平方米的总部经济基地产业园3期加速显现——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无人机研制、低空经济等细分领域,重点对接20余家意向企业。航空国创中心则促成7个院士团队联合攻关,7万平方米孵化空间重点培育激光雷达等前沿项目。未来可见,该模式将推动航空专利向低空经济转化,技术外溢效益持续释放。

以高科技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在成都中远创视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内,芯片测试、研发与组装各环节高效协同,技术人员正加紧推进新一代微波组件的量产工作。

作为2019年成立的民营科技企业,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射频微波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其产品在无人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显著竞争优势。

组件设计师侯金鹏展示了该公司最新研发的2-18G宽带变频组件。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射频组件定制周期长的瓶颈,为无人机集群通信、远程遥控等场景提供了高可靠性解决方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氮化镓(GaN)功率放大器”芯片系列,凭借高功率密度和低成本优势,已成为无人机电子对抗、低空通信基站等系统的关键部件。

据悉,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覆盖微波射频芯片、固态功放、变频组件的标准化产品矩阵,可快速响应上百家客户的批量交付需求。成都中远创视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显建说:“将重点拓展无人机产业链合作,期待政府能搭建更多军民融合对接平台,让我们的国产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低空安防、物流无人机等国防与民用领域。”

该公司通过“全国产化+低成本”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这一新兴市场构筑独特竞争力。

如今,空域空间(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远创视科技有限公司等在行业内的知名企业,都在向青羊靠拢。它们作为关键配套企业入驻,起到了强链补链的作用。在提升园区低空经济企业聚集度的同时,也让青羊以高科技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有了“底气”。

夜幕降临,航空国创中心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传统航空与新兴低空经济的边界正被不断打破,一条“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落地”的良性生态链已然成型。

构建“研-转-用”全周期支撑体系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只有多方面同时发力,构建低空经济发展全要素支撑体系,才能促进青羊在低空经济赛道快速发展。

近年来,青羊区提出将持续壮大以航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打造高端无人机产业链被摆在显著位置,加快形成“沿链布局、全链引育、融链创新、跨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出台相应政策,从不同维度对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无人机企业在青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在发展策略上,青羊区突出科技创新,推动从“单一化”向“矩阵化”转变。

其中,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已成,打造“3+6+N”科创平台体系(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平台79个,其中省级平台42个),航空国创中心吸引“全空间无人体系”等12个实验室,丁汉院士灵巧手等26个研发团队入驻;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上,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8个,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544人(其中航空领域375人)、航空产业人口3.2万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77件;

在以“一楼一项目 一园一产链”定位的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里,一大批涉及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的产链企业签约落地;

政企“双向奔赴”的营商环境6.0发布,为各类创新企业“搭梯子”“清跑道”“扫路障”……

正如那架创下30小时续航纪录的氢能无人机,青羊的低空经济探索同样需要持续动能。随着12个重点实验室、26个研发团队通过“3+6+N”科创体系持续输出技术,这个航空老牌强区今年已促成几十项军工技术民用化转化。

在营商环境6.0护航下,这里正在完成从“实验室突破”到“生产线量产”的最后一公里跨越——当行业还在讨论概念时,青羊已经用航空基因改写了发展逻辑,不仅要让技术“飞得高”,更要让企业“落得稳”、产业“长得壮”。(张静)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