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彝族烟农赵俊:科技种烟夺“全国十佳”

2025年04月14日18:4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机器演示覆膜、铺管环节演示。仁和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图
机器演示覆膜、铺管环节演示。仁和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图

近日,第三届全国烟农增收创富大赛结果揭晓,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彝族烟农赵俊荣获"全国十佳增收创富能手”称号,成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选手。

从普通烟农到科技“新农人”、生态“魔术师”、共富“领头羊”,赵俊用十年时间,带领村民将传统烟田变成“科技试验田”,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向“新”而行: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

“三二一,启动!”去年夏季,赵俊操作着改造的“覆膜铺管一体机”在烟田中来回穿梭,覆膜、铺管两个生产步骤只需一台机器缓慢驶过,便能全部完成,村民们轮流尝试操作,对新机器赞不绝口。

“搭配新机器使用的‘山地免打窝膜下水肥一体化技术’,相较于常规种植技术,效率提升了近一倍,不仅减少了打窝、覆土等生产环节,缩短了烟苗移栽周期,烟株所需的水肥营养也能通过滴灌直达根系,促进烟株更好地生长,烟叶质量更好。”赵俊站在机器旁,说起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成功研发,离不开赵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仁和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推广“山地免打窝膜下水肥一体化技术”,赵俊第一个报名成为试验户。在技术研发验证试验过程中,他与团队成员敏锐察觉到研发思路存在协同作业的技术瓶颈,导致田间管理环节需投入额外的人工成本。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他连续往返于农机改造车间与试验田,通过数十次设备调试与田间测试,最终联合农机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膜铺管一体机。该设备通过集成化设计,实现膜下滴灌系统与地膜覆盖同步作业,较传统方式减少60%以上人工投入。目前该技术已在周边烟区广泛推广,为现代烟草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过去种烟靠天吃饭,如今靠技术增收。”赵俊指着烟田里的微型气象站、土壤监测仪、农事相机等数字化传感设备感慨道。种植端向“新”而行,管理端也持续更新迭代,将新质生产力贯穿烤烟种植全过程。

沃土生“金”:轮作巧法里的生态密码

以前,每年种完烤烟,会有近半年的农闲期。如何在烟叶采收后让土地持续生金?如今,在赵俊的烟田里,正上演着烤烟、秋豌豆、大青豆的轮作“巧法”。每年十月烤烟采收后,撒下秋豌豆,借此固氮养地;次年1、2月,在豌豆秸秆还田后,种下大青豆;大青豆丰收后,恰逢烤烟移栽期,实现土地全年高效利用。同时,轮作模式还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病虫害。2024年,他的烟田产出的中部上等烟叶占比达52%。

为推广这一模式,赵俊创办“金叶农科小院”,累计培训烟农1200余人次,辐射5个村社。

“自跟着赵俊种植后,年亩产值从5千元提升到了1.3万元。收入节节攀升,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迤沙拉村65岁的烟农李有福感慨道。

携手共富:一个彝族汉子的初心答卷

“跟着赵俊干,能学到技术,赞!”同村烟农们谈起赵俊时都竖起了大拇指。

为何对他的评价这么高?赵俊将自家40亩烟田作为试验田,免费开放给村民观摩,用亲身试验授课,带动大家建设施、学技术。

站在新建的智能化烘烤中心前,赵俊指着正在调试设备的年轻人说:“现在我们有了智能烤房群,手机就能监控烘烤过程,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这位被村民称为“烟田诸葛亮”的彝族汉子,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烟农的奋斗答卷。

赵俊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依托村集体经济平台,积极探索烟叶种植新模式,打造可复制的烟叶高产高效示范田;构建“技术指导-资源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如今,“金叶+”产业模式成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的鲜活样本。

下一步,攀枝花烟草将以赵俊为典型,持续鼓励烟农探索创新,引导更多年轻人才、技术精英推动攀枝花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工作,促乡村振兴发展。(邹伟、王梅、唐林)

(责编:章华维、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