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店到首发 如何打好这“首”牌?

“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
首发经济,被视为消费领域的“流量密码”。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到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发经济”被频频提及。
4月10日,《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落地各类首店累计达6500家,高能级首秀首展等首发活动超1000场,打造首发经济地标载体100个,培育新消费品牌500个。
目标已定,接下来,成都如何打好这“首”牌?
从比“首店数量”到拼“首发生态”
首发经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不久前,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低空经济智能化设备展销中心在彭州“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投入试运营。
这不是“天空之眼”迎来的第一个“全国首个”。作为西南地区首个民用无人机飞行基地,“天空之眼”在一年前启动了湔江实验室,这是全国首个无人机公共平台。
在一个个“首个”的带动下,“天空之眼”逐渐形成丰富完备的产业生态。6月,“天空之眼”二期工程计划启动建设,将规划民宿、科研院所等多元设施,由此形成一条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休闲娱乐等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剖析“天空之眼”的成长路径可以发现,首发经济发挥着两大作用——“验证”与“带动”。
每一次“首发”的背后,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创新需要场景来验证,新研发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中才能落地升级,首发经济便是科技成果与消费市场、创新模式与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微认为,首发经济是一个创新的检验机制,也是一个供求匹配的机制,是推动我国消费升级、产业创新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了创新性,王微认为,引领性、带动性和集聚性也是首发经济的核心特征。首发经济释放的涟漪效应让“产品尝鲜”变为“产业长线”,衡量首发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也从过去的比“首店数量”转为现在的拼“首发生态”。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
用好载体融合发展制造“留量”
很多首发“出道即巅峰”,但如何防止“昙花一现”是各方更关注的焦点。
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1807迎来了发展的第10年。如今,1807在全国开出30家门店,今年还计划新增10-15家,目标直指全国各地的顶级商圈。
与此同时,“国内首个沉浸式音乐剧街区”正在东郊记忆打造,将整合伦敦西区与百老汇等国际国内头部资源,创新推出“室内+户外”的演艺新场景。
在宽窄巷子,荣耀全球首家旗舰店在设计上融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打造出一个历史与现代和谐共鸣、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的新地标。
在成都太古里,有蒂芙尼在中国的首家三层式旗舰店,有路易威登开设的中国首家餐厅,有阿迪达斯在四川的首个品牌中心……大牌的集体青睐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
首发经济“长红”发展,少不了有力的城市载体。而成都丰富多样的商业形态,也正成为众多品牌布局优选的关键要素。此地CyPARK、麓湖CPI、成都太古里、东郊记忆等更是首店争选的入驻地之一,兼容性极强的非标商业孕育出浓重新意。
首发经济与商圈升级碰撞出新场景、新模式,而当首发经济嵌入城市更新、文旅焕新,消费新空间也在加速“进化”。
“成都的在地文化强大,旅游、历史、生态资源都比较丰富,将为首发经济提供助力。”RET睿意德董事、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表示,成都应该用好跨功能的载体,让这些载体与商业消费之间形成更好的联动,“首发经济持续发展不是一家商场、一个品牌门店的事,需要和公园、体育馆、艺术馆、展会中心、景区等更好地协同衔接。”
从“短暂狂欢”到“全生命周期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首发沃土
“成都,有年轻的消费群体和超前的消费理念,有让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区位优势,有高效务实的政务服务和精准落地的产业政策。”在成都零食有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向爽口中,这些是4年前零食有鸣将首家“硬折扣零食集合店”布局成都的原因。
麓湖CPI运营负责人廖洋直言,社交媒体上对CPI贴有大量“松弛感”标签,足以印证这座城市拥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包容基因,“但大家要意识到,政策前瞻布局为‘首发’提供了关键性制度保障。”
“办活动时从场地审批到安保支持,园区只问了‘你们需要什么’,就很快办好了。”1807主理人李雨壕说,“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是东郊记忆吸引各地主理人的重要因素。
当大家在谈论成都发展首发经济的条件时,不约而同提到了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
《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也将“营商环境提升”作为“五大首发行动”之一,提出探索“首创新品通关便利化通道”,为首发项目开设服务的“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出台首发经济专项支持政策……
政策之外,服务如何落地?复旦大学教授、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认为,首发经济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多个领域的政策,对不同部门政策之间的协同性提出了考验。
面对这一考验,成都锦江区创新成立了全国首个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通过整合发展改革、金融服务、商务商贸、投资促进、产业园区、属地街道等多方面工作力量,以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产业提供全链条伴随式服务。
归根结底,首发经济是城市与品牌的一场“双向奔赴”。当成都坐稳全国“首店第三城”位置时,除了“一见钟情”,更有“长情陪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孟浩 文/图
对话专家
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
发展首发经济 成都值得期待
4月11日,“2025成都首发季”活力来袭。一天前,《成都市推动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落地各类首店累计达6500家,高能级首秀首展等首发活动超1000场,打造首发经济地标载体100个,培育新消费品牌500个。
首发经济如何实现“长红”?发展首发经济,成都有何优势?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记者对话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一起听听他如何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发展首发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周长青:首先,成都有很好的“首发”基础。成都的首店经济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首店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名,拥有的全球、亚太、全国高能级首店在全国占比16%,仅次于上海。
第二,成都在商旅文体展综合资源的均衡性上,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存在,这是成都独特的优势。
第三,成都有“公园城市”的美名,不仅是公园的城市,甚至是城市的公园,如此好的生态空间更有利于激发消费新趋势。
第四,就是成都的原创能力。成都既有建筑大师,也有国内最早的一批买手店品牌,今年,“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2》更是爆火,这都证明成都拥有强大的原创能力。但如何将原创力最终转化为消费力,在未来可以进行更多发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在发展首发经济的过程中,在地文化发挥着什么作用?
周长青:我们研究发现,品牌与在地文化结合是近几年的一大趋势。各种首发活动中有16%与城市在地文化结合,其中,71%在地文化尝试来自国际品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让在地文化得到充分表达与融合,是发展首发经济的一大关键。至于成都,有很好的在地文化资源,我们应该深挖除了大熊猫、竹子、辣椒以外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在地文化与国际时尚更好融合,实现共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首发经济往往会掀起初期高潮,但也容易“昙花一现”,如何让首发经济实现“长红”?
周长青:首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整体发展看,我们需要给首发经济更包容的成长土壤,在现有规则或制度条件上给予一定的宽容。这方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市场主体,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标尺,甚至在对市场做了足够深入地了解后,开设“特事特办”的口子,让更多创新有更好的机会存活。当然,市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我们也希望通过市场的考验让品牌最终获得更有含金量的认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孟浩 王柳 曾书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