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古艺新传 | 邓春林与布衣龙的时代之舞

2025年04月11日11:1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非遗传承的广袤版图中,自贡荣县布衣龙宛如一颗明珠,承载着300余年的历史记忆。

4月9日清晨,露珠挂在油菜籽荚上,原雷音乡政府的排练场地上,热闹非凡。荣县新桥镇(原雷音乡)布衣龙队第三代传承人邓春林早早来到这里,他身着简单的练功服,衣角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坚定。

不一会儿,布衣龙的队员们陆续赶来,人均年龄近60岁的他们一边走一边活动着筋骨。大家齐聚在此,都为了心中对布衣龙的热爱。

邓春林。荣县融媒供图

邓春林。荣县融媒供图

场地中央,静静摆放着布衣龙道具,龙身用白布制成,镶着的牙边在微光下泛着独特的光泽。随着邓春林洪亮的一声“开始训练”,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抬起龙身,高高举起,龙身瞬间在空中蜿蜒。

锣鼓声骤然响起,“四大响”的鼓乐声交织在一起,激昂而振奋。队员们在鼓点的节奏中开始舞动,时而满穿洞子,龙身如灵动的蛇,在队员们之间穿梭;时而滚龙抱柱,龙身紧紧环绕,似在守护着什么。邓春林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大声喊道:“动作再利落点!注意节奏!”队员们全神贯注,跟着鼓点,一次次完成高难度动作,汗水渐渐浸湿了他们的衣衫。

据悉,荣县布衣龙起源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是当地民众祈求丰收、欢庆节日的重要娱乐形式。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表演套路别具一格,一般由五节龙组成,也有七节龙、九节龙。表演时,舞龙者在“四大响”鼓乐的激昂节奏中,展示满穿洞子、滚龙抱柱等200余套精彩动作,极具观赏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布衣龙传承之路困难重重,青壮年外出务工,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经费短缺,使得这项古老技艺一度一、面临失传的危机。

荣县布衣龙。荣县融媒供图

荣县布衣龙。荣县融媒供图

邓春林与布衣龙的缘分始于1980年8月,彼时他拜何志春为师,从此踏上了布衣龙的传承之路。“当时就觉得布衣龙特别有意思,跟着师傅一招一式地学,满心都是欢喜。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师傅的本事都学到手。” 回忆起当年学艺的时光,邓春林感慨万千。

何志春师傅病故后,布衣龙队无奈解散,但邓春林对布衣龙的热爱从未熄灭。1996年,他四处寻找学员,重新教授布衣龙技法;此后,又陆续在雷音小学和街道招收学员,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多年来,邓春林不仅熟练掌握了布衣龙的全套表演套路,还擅长制作布衣龙以及打帖子、说四句。每逢春节,他都会组织村民组成舞龙队走村串户,为乡亲们带去节日的欢乐。平日里,他也从未间断练习和教学。

在邓春林的努力下,荣县布衣龙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从2016年起,多次参加“自贡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墨林乡乡村旅游节”等活动演出,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布衣龙的独特魅力。

荣县布衣龙。荣县融媒供图

荣县布衣龙。荣县融媒供图

如今,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荣县布衣龙成功申报县级、市级、省级非遗,一系列保护措施让这门古老技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就想多带些徒弟,把布衣龙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技巧都传下去,让它一直热闹下去。”谈及未来,邓春林眼神坚定。

荣县布衣龙在邓春林等传承人的坚守下,正逐步走出困境,迈向新的辉煌。(徐振宇、张倩)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